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5月13日> > 总第202293期 > B4 > 新闻内容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感研究
新闻作者:周丝颍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且直观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集体意识。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集体认同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重要精神脉络,既维系着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变创新。加强对中国文学民族认同感的研究,并将其引进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化价值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好地带动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

  首先,中国文学有着集体认同感的文化基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对于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儒家倡导的仁义理智信等价值观念,也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中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重要标准。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关羽是忠义的典范。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发着读者对于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强化着集体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更是促使着无数文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反映出了文人墨客们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在无数读者群体中不断传递,发展进一步凝聚形成了集体认同感。

  其次,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所形成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例如,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地、秦王统六国、岳飞抗金等神话故事、历史事件,以及长城、黄河等文化符号在文学创作中的频繁出现,也进一步加深和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近代以来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变革,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这些变革所带动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也对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产生影响。现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的文学理论、创作手法、价值观念,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的文学形式。从文学形式来看,能够展现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的主要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魅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力,是承载集体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始终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诗歌中,诗人会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杜甫在诗歌中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表达着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情感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学作品的集体认同感。此外,在诗歌中一些经典意象,如明月、大雁、柳树等,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下,逐渐形成具有特定情感内涵和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

  最后,中国文学集体认同感的实践反思。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中国文学创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也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展现出包容多元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也会继续发挥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此,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做好引导。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