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旨在深度剖析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来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一套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理论框架,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一、“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目前,“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速度推动着我国教育领域的资源建设,“互联网+教育”使得当前的教育形式得到了新的转换,学生能够突破线下学习的壁垒,选择性地学习新兴知识。当前教育体系的核心议题之一,聚焦于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并成功搭建起线上学习成果与线下教育经历之间的桥梁。因此,探索并实施有效策略,以强化学生自我驱动的学习机制,并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成果的融合,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丰富学习资源,打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形成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库,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的在线课程、电子书籍、视频讲座及开放式课程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更催生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变革,诸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兴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创新的学习范式,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需求,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在提升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碎片化学习方式,适应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碎片化学习模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开启了教育创新的新篇章。教育从业者及机构需从制度革新、技术升级及教学法转型等多维度出发,进行系统性优化与探索,以积极应对这一教育生态的深刻变迁。通过精心策划与巧妙布局,碎片化学习机制得以高效服务于学习主体,有力驱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实践。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灵活性与多元化发展,深刻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为知识的普及与深化开辟新途径。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认知与自我督查 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与自我监管机制的建立健全,成为提升学业成效的关键驱动力。有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自主学习时间相对零散,毫无计划和目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经说过“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广大学子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静心专一。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基于个人需求与目标,自主甄选学习素材、编排学习计划、实施学习策略,并自我评估学习成效的一种综合能力。此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聚精会神于学习过程,进而优化学习成果。学生若能有效规划学习时间、明确学习任务并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好规范化的互联网学习计划,将有助于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在线教育资源。 (二)提升信息素养与自我目标设定 学生应根据个人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强化自我监控能力,灵活运用各类在线工具与应用程序,用以追踪学习进展、整理学习笔记及设置待办事项提醒,从而有效监督学习进程。为了准确评估学习效果,学生应当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实现,明确个人知识框架的短板,在比较与借鉴中逐步构建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路径设计 (一)强化师生互动与网络资源利用 赵宏等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培养过程中要遵循自主学习能力动态渐进发展的规律和顺序。教师可巧妙融入游戏化教学策略与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学习工具的深度融合。游戏化学习能够将知识传递与趣味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建立反馈机制与竞赛激励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与竞争意识,学院、教师与学生三方应携手合作,策划并举办一系列旨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竞赛活动,如学习成果展览、项目挑战赛等。此类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与竞争精神。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的融合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并非单纯依赖于技术工具的赋能,而是深刻呼唤着教育理念的革新与重塑。本文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策略,从学习资源的挖掘到师生互动,再到反馈机制的建立,力求为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面向未来,教育体系应愈发聚焦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度满足,借助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主动探索精神,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