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能只盯着知识传授,更要看重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还有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想法,创新教学办法,跟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提升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好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一)强调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整合 以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常常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上。然而,在核心素养引导下的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整合运用。现在,学生需要弄清化学概念和原理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要能把那些零散的化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让各种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化学知识。 (二)注重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就初中化学课堂来说,学生得踊跃投身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认真收集相关证据,精准得出解释与结论,还要善于反思与评价探究过程。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构建系统知识体系,那些原本那些零散繁杂的化学知识点,经过梳理整合,就会变得条理清晰。如此一来,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就轻松多了,记忆也更深刻、更牢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以“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把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金属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串联起来。先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像炒菜用的铁锅、通电的铜线讲起,让学生直观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接着,安排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等有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顺势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个关键知识点。最后,结合生活中金属生锈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就能成功搭建起完整的金属知识体系,清晰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二)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法,激活思维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就拿“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来讲,一开始,教师抛出问题:“胃酸过多的时候,为什么能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来治疗呢?”这个贴近生活的问题瞬间就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他们往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盐酸,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怎样才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纷纷提出各种办法,像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或者测量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等。随后,教师乘胜追击,进一步追问:“那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实际应用呢?”学生们便积极开动脑筋,联想到改良酸性土壤、处理工厂废水等方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中和反应的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还学会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切实提升了自身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而实验能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化学原理。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动手能力能得到极大提升,还能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这对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极为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格外重视实验教学,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就拿“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个实验来说,上课的时候,教师先把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给学生讲得清楚。然后,让学生动手组装实验装置,仔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接着制取氧气并收集起来。在检验氧气性质时,学生需要用带火星的木条,看到木条复燃,一下子就验证了氧气的助燃性,还能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奇妙现象。实验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氧气收集不满。通过这样完整的实验教学流程,学生不但牢牢掌握了氧气制取与性质的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学会了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还能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有效促进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能够从多种维度助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采取问题导向、加强实验教学等多种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的化学学习与未来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