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3月25日> > 总第202287期 > B4 > 新闻内容
基于双向驱动的通用技术课程跨技术融合教学实践探索
新闻作者:江海燕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研究背景与教育价值

  通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创新设计、工程思维、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必修1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在掌握简易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时,需要了解一至两种数字化加工设备(如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三维打印机)的使用方法,以达到学生能够根据设计方案,恰当选择加工工艺,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有效落实技术技能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全面培养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技术模块割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创新的技术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了“功能实现(电子焊接)—形态塑造(激光雕刻)”的双向驱动模型,突破了传统单一技能训练的局限,实现了电子技术与设计艺术的有机融合。通过这种整合式教学,学生能够将功能性设计与美学表达有机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创意的作品,为全面落实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例。
 

  二、理论模型建构与实施框架

  (一)技术互补性理论分析

  电子焊接与激光雕刻技术具有显著的功能互补特征。前者以电路功能实现为核心目标,其工艺特性要求学生掌握精确的元器件布局与电路连接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细操作能力。后者聚焦结构外观优化,通过数字化加工实现高精度形态塑造,着重提升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和美学表达能力。激光雕刻能够为电子焊接产品提供精美的外观设计,而电子焊接的电路功能则能为激光雕刻产品赋予智能化内核,二者的协同创新形成独特的双向驱动机制。这种“功能约束形态设计,形态倒逼功能优化”的互动关系,不仅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更构建了跨学科综合实践平台。例如在智能灯具项目中,电路板尺寸约束雕刻设计,而雕刻结构又反向优化电路布局,这种动态平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

  (二)教学模式建构框架

  基于技术互补理论,构建“三阶螺旋递进式”教学模型,包含基础技能、融合创新、综合应用三个螺旋上升阶段。每个阶段对应布鲁姆教育目标的不同层级:从认知理解到分析应用,最终实现综合创造。

  在基础技能训练阶段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策略,将电子焊接分解为元器件识别、焊点工艺等子模块,激光雕刻细化为材料适配、参数调试等单元。通过标准化套件(如声控LED灯)实现双轨并行训练,确保技术操作规范性。在技术融合创新阶段,以“功能-形态”为驱动逻辑,设计并制作跨技术项目,推动学生从单一技能应用向技术协同设计进阶;在综合应用阶段,引入真实情境,采用“需求分析-原型开发-迭代优化”工程思维流程,引导学生通过电子传感模块与雕刻结构的深度整合,实现技术迁移与系统创新。
 

  三、教学实施路径与策略优化

  (一)基础技能训练阶段

  在基础技能训练阶段,采用“拆解-重组”教学法,将电子焊接分解为元器件识别、焊点工艺等子任务,激光雕刻细化为材料参数调试、结构制图等模块,通过标准化套件(如声控LED灯)实现双轨技能平行训练,确保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教学应用案例:提供一个包含基本电子元件的声控LED旋律灯套件,带领学生认识元器件及其特性,并进行正确组装,熟悉电子焊接的基本操作、工具使用及安全规范。利用套件提供的外壳,在激光雕刻软件上进行模仿制造,掌握激光雕刻软件制图及设备参数调试与制作流程。

  (二)技能融合创新阶段

  在技能融合创新阶段,进行“功能-形态”耦合项目设计,要求学生在电路设计中配合外观设计需求,合理安排元器件的位置与高度,在雕刻建模时考虑电路约束条件,如电路板的尺寸、电池盒的大小等,通过技术互锁机制强化系统思维。教学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电子焊接和激光雕刻技术,为声控LED旋律灯进行外观创新设计。然后,组织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通过师生的反馈,优化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三)综合分析应用阶段

  在综合分析应用阶段,创设真实的情境,组建跨技术攻关小组,采用“需求洞察→原型迭代→产品发布”全流程实践,将技术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案例:创设校园创客市集的真实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需求扫描,为师生解决需求;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主动发现问题,为现有物品带来革新或创造新产品;或为学生提供设计挑战,如智能红绿灯的设计与制作、复古留声机的现代化改造以及校园智慧停车场的科技化创新。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在创意的碰撞与技术的磨砺中,学生成功孵化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作品,如实现人机智能交互的智慧南沙交通灯、保留经典韵味并融入现代播放技术的复古留声机以及性能卓越、设计独特的航母模型、校园智慧停车场模型等。在区、市各项展示与评比活动中,学生的创意作品获得一致好评。经过两轮教学实践,试点班级在技术整合能力测试中优良率显著提升。教师团队开发出4个典型教学案例,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当前技术融合主要集中于电子焊接与激光雕刻的协同创新,尚未充分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未来将探索构建“电子+雕刻+编程”的三维融合的教学体系,使雕刻结构与电子模块实现动态交互,提升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