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于2021年初步建成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进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阶段,我国明确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体,完善碳定价机制,“进一步发展碳市场,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重要工具。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进入实施阶段。随着碳市场扩围和发展,碳定价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碳市场驱动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经济性。近年来,我国将节能降碳改造摆在突出位置,制定覆盖多行业领域的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但因成本高昂且改造后经济性不足,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系统性改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随着有关行业纳入碳市场,企业节能降碳的经济性将逐步改善,有利于推动更多企业实施节能增效改造、能源低碳替代。二是促进技术研发。碳市场将进一步激发企业降碳需求,有利于成熟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带动相关技术装备生产和消费,推动先进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示范。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碳市场将企业碳绩效转化为碳资产,通过碳资产质押贷款等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第一,优化企业低碳投资决策。以往企业在低碳领域投资动力不足,以较短周期考虑投入和产出。碳市场扩围后,碳排放配额分配主要基于企业碳绩效,即与碳排放强度或基准直接挂钩,而不与企业生产规模直接挂钩,企业加大投入提升碳绩效,可缩小配额缺口甚至实现配额盈余。特别是随着有偿分配方式的逐步引入,将让企业碳绩效优势不仅体现在配额盈余上,也体现在经营资产上。 第二,推动能源管理现代化。碳排放数据质量是保障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事关企业配额量核定和履约量确定,其中的关键和核心是能源消费数据的全链条管理。计量方面,建议加强计量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计量器具配备和数智化改造,强化计量器具、测量仪表、检测设备检定或校准,完善能源消费分级计量体系,提升计量规范性、精准性、及时性和智能化水平。 第三,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碳排放配额分配的主要思路是“激励先进、惩戒落后”,控制碳市场履约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必须持续降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而要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必须综合采用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建议抢抓“两新”政策窗口,加快推动高耗能设备更新,加快淘汰老旧低效用能设备和生产设备。 第四,创新投融资和盈利模式。碳市场的定价功能释放,将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提供价格指引、市场预期和收益参照,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传统制造业用能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应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