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西山矿区绿意盎然。从太原矿区到古交循环经济园,再到吕梁、临汾等矿区,零碳生产已成常态,绿色发展动能澎湃——10余座瓦斯(甲烷)发电厂加力运转,“绿”电源源不断服务矿区生产;坑口燃洗中煤发电厂碳交易账户增收过亿元;2024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减少10%以上……近年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通过数智赋能、构建绿色产业链等创新方式,向“绿”而行,高歌猛进,奋力探索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 日前,记者走进西山矿区,见证“零碳”矿厂建设的火热实践,聆听众声唱响的华美“咏碳调”。 在西山煤电古交循环经济园区里,312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坑口电厂宛如巨型生态处理器。周边5座煤矿每年约有780万吨煤矸石、洗中煤和矿井水在此变废为宝:粉煤灰回填采空区防止塌陷、替换优质资源,热电联供通过37.8公里的供热管道温暖太原、古交地区8000万平方米居住面积、数万计居民。每年节约标煤100万吨,减少CO2排放量218万吨。早在2006年就入选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名录的循环经济园,如今又在碳交易市场上开辟了新战场。 古交电厂是全国最大的燃用洗中煤坑口电厂,是由5矿1厂组成的古交循环经济园区里循环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该厂始终立于能源革命潮头,近年又迈开零碳转型新步伐。 碳资产怎样交易?专家解释,碳资产就像绿色股票,是企业通过在指定交易中心开户,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配额分配系数,发一度电分配给一定的二氧化碳指标,根据运行情况逐年收紧配额系数,激励督促企业通过优化管理和装备升级等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最终助力企业完成绿色转型。 “碳数据管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必须科学管理、高效运行才能实现碳盈余。”5月12日,古交电厂发电管理部部长刘泽军紧盯大屏上跳动的实时运行参数,指导岗位人员及时调整参数,确保最大限度提升煤炭燃烧效率。他说,仅推行在线指标管理,激励压红线分隔一项措施,就少用煤0.2克/度电,节省燃料成本约400万元/年。 与此同时,古交电厂认真学好用好国家政策,出台碳资产管理办法、部门职责等,进一步厘清边界,确保从燃料采购到排放核算全程可追溯,防控系统性风险;通过数智赋能、装备升级、优化工艺等手段,提高装备运行效率;采用“模拟演练+校核计算+逻辑推演”闭环思路进行内部碳盘查,2023年顺利通过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年度大考——碳配额盈余超百万吨,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变现1亿余元真金白银,成为行业减碳翘楚。 “零碳矿山”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通过清洁技术支持、模式创新等方式,对碳排放进行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的现代化矿山。 走进西山煤电马兰矿智能控制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主井皮带永磁电机的运转参数。马兰矿机电部副部长贾婷欣慰地说:“这台取代传统高耗能设备的新装备,能效提升将近31%,我们已按照‘零碳矿山’建设标准将高耗能电机全部更换成节能型电机。”2023年12月,马兰矿被确定为全省创建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试点单位。使命光荣,时不我待,该矿当年便制定“零碳矿山”建设方案、保障措施、考核问责机制等,按下了“零碳矿山”建设快进键。 这座年产360万吨的矿井,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马兰矿完成了智能化改造,机电改造、瓦斯利用、光伏开发等6大工程,矿区10.18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即将变身光伏矩阵,年发电量可满足矿区地面用电需求。 ——加紧探索“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开发“光伏+”项目。 ——停用矸石场覆土绿化率达100%,矿井水治理利用率达100%,形成了“地下产煤、地上固碳”的立体生态模式。 “我们边摸索边推进,聚焦装备节能降耗改造、矿山‘绿电+生态’模式探索等环节,布局重点任务,谋划重点项目,快推‘零碳矿山’建设。”马兰矿环保健康中心副主任武少博告诉记者。 一组数据见证蜕变:吨煤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原煤生产电耗降至34kWh/t,预计2025年首批项目建成后,可减少碳排放7.41万吨;2030年累计减碳14.18万吨。 如同精密运转的时钟,这座数智矿山正分秒必争地奔向零碳时代。(下转A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