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鹏摄 在东山煤电集团东兴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兴煤业”)百米深的矿井深处,一组组跳动的数据正通过智能化终端传递着现代矿山的“生命力”。作为智能化矿山的核心技术带头人,80后赵俊以创新为刃,在时光中刻写下智能矿山前进的轨迹。 实现“零基础”技术破冰 2013年,当赵俊第一次踏入东兴煤业井下巷道时,手中的电工钳还带着新工具的油光,这个总爱追着老师傅问“为什么”的年轻人,用5年的时间快速成长为了副主任工程师。在机运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赵俊每每面对棘手的问题都能“化险为夷”。 有一次,雷雨天气导致电路障碍,整栋楼全部停电,井下不能正常运转,为了尽快恢复供电,赵俊加班加点展开工作,将损坏的电缆头进行了全面更换,终于在晚上12时之前,让公司恢复供电。 2022年,当东兴煤业智能化矿井建设的号角吹响时,担任监控中心办公室主任的赵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座传统煤矿的智能化改造既无经验可循,又无现成的技术班底。面对零经验、零基础的困境,赵俊带领团队开启了“5+2”“白加黑”的攻坚模式。他不仅带领团队成员与厂家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还虚心向厂家技术人员学习请教,看说明、查图纸,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按照工期进度圆满完成了矿井智能化设备相关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相关部门及专家的验收,实现了东山煤电集团第一座智能化生产矿井的目标。 每每面对突发的事故,赵俊永远都冲在最前面。2023年深冬的一个凌晨,井下采煤机通讯系统突发故障,整个工作陷入全面瘫痪。此时正在太原参加智能矿山研讨会的赵俊接到报警,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驱车30多公里返矿。他跪在潮湿的岩层上,用冻僵的手指逐段检测光纤信号,8小时后终于锁定受损节点。这样的紧急情况对赵俊已是常态,他的手机里保存着378条设备报警记录,每条记录的背后都是通宵达旦的抢修。 每次抢修成功,赵俊黢黑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我从不分节假日和双休日,只要有任务,就是我的工作日。” 推进智改让矿山增效 赵俊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23年经过公司选拔,他被调任到调度中心安全监控主管的岗位上,每天需要同时监控8套智能化系统终端。 “每台终端都会实时显示矿井不同区域的运行参数。”赵俊指着屏幕解释道,“绿色数值代表安全阈值,一旦出现红色就会响起警报声。”自从智能化监控系统投用以来,极大地降低了事故风险,提升了生产效率。 2024年,智能排水系统突发故障,核心控制一键启动功能失效,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赵俊迅速开始摸排情况,凭借智能终端显示异常的提示,精准锁定了故障模块。仅仅用了一个小时,满头大汗的赵俊就将负压传感器和中间继电器进行了更换。“智能系统故障存在90分钟黄金处置窗口,必须争分夺秒。”赵俊指着恢复至260m3/h设计排水量的仪表说道。此次高效抢修保障了井下3个作业面正常推进,避免了超2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不仅如此,赵俊还利用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智能压风系统改成了一键启动和故障自动切换压风机进行集中控制,实现了对排气压力、流量、温度以及电机电流、电压、振动等参数的在线监测。 赵俊说:“工作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更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这句话正是扎根在他内心处的信念。也是有了这样的信念,让他一直走在煤海追梦的路上。 五字工作法提质增效 自从智能化煤矿设备进入工作面开始,赵俊革新的脚步就从未停止。他主要针对主运输系统进行集中智能化控制改造,使其具备一键启动煤流运输设备、逆煤流启动、一键停机、顺煤流停车等智能化保护操作的功能。通过一系列改造,实现五条皮带设备远程集中操控,原来五条皮带的操作人员由五人缩减为一人。同时,皮带保护实现了可视化在线监测,能够快速定位故障,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运输效率,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安全不是口号,是刻进骨血里的信仰。为了做好安全管理,一直以来他结合实际工作,实施了“听、看、摸、测、查”五字工作法,班前、班中、班后安全闭环式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专项整治检查、设备隐患排查工作,纠正习惯性违章问题。当新员工进入工作岗位中,赵俊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仔细讲解工作要领、技术规范,带新人熟悉工作中的每一项流程,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协作能力,实现了团队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手持井下工具的普通技术员到调度中心智能大屏前的技术指挥官,赵俊用十五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创新精神的深刻内涵。当晨曦穿透矿井井架,这个满身煤灰却目光坚定的身影,依然在智能终端的荧光中续写着现代矿山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