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凌晨三点的装车站灯火通明,中煤平朔集团煤炭洗选公司装车操作员赵翠玲紧盯监控屏幕,手指在控制台上精准操作。随着装车溜槽精准定位,8400吨精煤如黑色瀑布倾泻而下,105节车厢误差不超0.1%。她扎根煤海一线,已累计25年装车零事故的传奇战绩,谱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华章。 “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3月19日,赵翠玲对《科学导报》记者说。在装车集控室内,悬挂着一套泛黄的手绘设备图,这是赵翠玲早年用20多张草图拼接成的“秘籍”。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她以“笨功夫”破解技术密码,上班期间记录设备参数,下班后回家对照图纸复盘。正是这般执着,让她练就了“听音辨障”绝技。 装车站是公司创效益的重要环节,装车站集控室的工作既复杂又关键,并且是三倒班。作为一名装车集控操作员,赵翠玲始终秉持“三勤”原则:勤沟通、勤辨音、勤思考。她与各岗位操作工保持密切沟通,了解设备运行情况,与调车员协调机车速度。在装车过程中,她耳听异响,及时发现设备问题;脑思细节,合理调整给煤比例,确保装车任务顺利完成。2008年的一个寒夜,她凭借塔楼钢架的异常震动,及时预警并排除溜槽冻煤险情,避免千万元级设备损失。 责任与荣耀,是赵翠玲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在装车集控室工作的这些年里,赵翠玲不仅成长为一名选煤集中控制操作工技师,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守护着每一次装车任务的安全与准确。 “选煤装车必须严谨认真,安全务必万无一失。”这是赵翠玲生涯中职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有一次,赵翠玲在夜班时敏锐地察觉到7061拉紧装置的异响,并发现塔楼晃动。她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停车并联系操作工排查原因。最终,她发现冻块和杂物卡在了下料溜槽处,由于处理及时,成功避免了一起严重的皮带撕裂事故,充分展示了赵翠玲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近年来,赵翠玲共发现和消除各类隐患10多条,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既要精准装车,又要安全装车。赵翠玲和她的工友在配煤实际的操作中,不断满足客户对煤炭发热量的具体要求又要保证安全生产,及时根据精煤、动力煤和煤泥的不同特性,进行科学的配比和计算,既注重理论计算,也结合经验进行调整,以确保煤炭的发热量燃烧效率和环保性能达到最佳平衡。在该公司历年考核中,她所在的班组屡次拿到佳绩,多年来超吨、偏载、亏吨现象也几乎为零,实现了安全装车无事故。 传承与创新,是赵翠玲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作为“名师带徒”活动的导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引领着年轻一代在选煤事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她敢于思考、勇于实践,提出了在装车溜槽安装防冻液喷嘴的设想,并成功实施,有效解决了冬天装车过程中的冻煤问题。她的建言献策,不仅优化了液压系统,提高了装车效率,还降低了维护成本,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赵翠玲将自己总结、编写、自费打印的《装车知识集锦》倾囊相授,方便徒弟更好地掌握装车技术。徒弟们也如获至宝,经常翻看长达56页的“法宝”。 赵翠玲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公司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荣获了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先进生产者、先进个人、巾帼标兵、三晋技术能手、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每一项荣誉都是对她努力地最好见证。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和力量,成为大家身边的榜样和典范。 从青丝到华发,赵翠玲的工装口袋里始终装着三样“法宝”:测温仪、笔记本和女儿送的平安符。这位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用时间诠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她的平凡坚守铸就了中国制造的温度与精度。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