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4月08日> > 总第202289期 > A1 > 新闻内容
大宁煤矿:“技”上加了“数” 发展迈大步
新闻作者:杜明阳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下400米深处,液压支架如同钢铁“骨骼”矗立于巷道,综采队机电副队长郭学锋在防爆移动驾驶舱中轻触手持控制器——20米外的采煤机随即启动。与此同时,在井上智能化集控中心,数字大屏上闪烁的数据同步更新,实时呈现设备的运行状态。

  这是中国中煤山西亚美大宁煤矿(以下简称大宁煤矿)207综采工作面启动智能控制系统的一幕。

  该系统全称为“基于矿鸿的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控制系统”,是中国中煤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局主管研发中心)研发成果,首次在大宁煤矿进行工业性试验示范应用。

  该科技专项尝试在煤矿综采工作面构建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的物联网体系架构,解决煤机装备核心控制系统软硬件“卡脖子”问题,提出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提高井下不同设备间信息共享、协同的效率,实现煤矿综采面成套设备及控制系统全栈自组可控。该系统今年1月入选2024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从设备“说方言”到统一“普通话”

  大宁煤矿作为中国中煤旗下矿井,早期与美国企业合资建设,是我国率先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煤矿之一,技术、人才优势突出。

  “我们矿有三个特点。一是员工接受新理念和新技术速度快、能力强。二是矿井规模适中,年产400万吨,是一个发展成熟的中型矿井,可为其他老旧矿井改造提供借鉴。三是可以利用中国中煤的集团战略优势,进行成套装备改造,并提前设计考虑衍生场景和问题。”大宁煤矿机电副矿长乔晋虎表示。

  乔晋虎坦言,在矿鸿技术应用之初,大家也担心系统能否正常使用,所以准备了一套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不过现在运行成功,就没有顾虑了”。

  过去,大宁煤矿井下设备来自多个厂商,数据协议互不兼容,形成了所谓“方言区”。依赖国外设备的Linux底层架构和封闭通信协议,导致严重的数据壁垒。而矿鸿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成套装备、建立的数据协议标准成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系统间数据的自由交互。

  华为三方使能产品线总经理杨霖表示,矿鸿操作系统是基于鸿蒙操作系统打造的面向矿山领域的首个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具有“统一生态、万物智联、智维一体、安全高效”四大特性,实现了“统一矿山行业设备生态、让矿山设备连接更智能化、数据更安全高效”。

  “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统一了协议标准。”杨霖说,“就像‘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说‘普通话’,只有使用统一协议,设备间才能真正实现相互理解和沟通,为煤矿提供持续、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库。”

  (下转A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