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4月01日> > 总第202288期 > B4 > 新闻内容
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军事巨著
新闻作者:马景明 宋红阳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下,全球局势正处在百年难遇的巨大变革之中,且这一变革呈现出加速推进态势。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蔓延,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一系列突发状况纷至沓来、相互交织,国际安全格局受到严重冲击,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重温经典可以获得启迪,毛泽东于1938年5月所著的《论持久战》对于当今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论持久战》并没有随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其真理性光辉。
 

  一、于跌宕起伏的局势中把握时代特点

  卢沟桥事变后,我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历经十个月的战争,国内人民无不希望战争能够胜利,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但是十个月的战争并没有使国民看到战争有扭转的希望,而是看到国土沦丧、人民伤亡,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就站出来说中国会亡,最后的胜利不是中国的。而在刚刚取得了几个胜利的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等)之后,便有性急的人指出中国即将进行“准决战”,中日战争的胜利会属于中国,并且很快会胜利。毛泽东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批判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两种错误思想,他指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这两类人看问题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毛泽东到达陕北后广泛研读军事著作,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敏锐深刻洞察国际局势,指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退步性、野蛮性必然导致其“失道寡助”,日本帝国主义相对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地位终将会失去。在跌宕起伏的局势中把握时代特点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战争这一必然性运动的分析,才能够更加精准地洞悉所处时代蕴含的确定性特征以及明确当下所处的方位,进而为科学制定精准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筑牢坚实的战略根基,给予有力支撑。
 

  二、于扑朔迷离的乱象中指明斗争方向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采取什么样的抗战路线对于战争的最终胜利有着决定性意义。是妥协还是抗战?是腐败还是进步?毛泽东从日本、中国、国际三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鲜明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因此必须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以抗战的坚持推动政治的改进。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特点的分析论证了什么是持久战,根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回答了“为什么是持久战”,并指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守时期;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指明了在不同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进行什么样的军队运动,将游击战的作用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在持久战的过程中将主动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发挥军队特别是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作战原则。这在不确定的战争过程中为全国民众指明了斗争方向,为抗日战争在扑朔迷离的乱象中变被动为主动,尽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赢得胜利指明了斗争方向。
 

  三、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当代启示

  牢牢把握实事求是兴党兴国之魂,以持久战的勇毅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实际情况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正是因为坚持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才取得最终的胜利。“行百里者半九十。”相较于过往历史中的任一阶段,我国已然处在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历史任务更为接近的关键节点之上,但同时也要植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正确的战略策略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论持久战》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全军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并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切伟大变革,就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必须自觉保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同党中央看齐,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始终依靠人民这个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多次强调要动员和依靠群众,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批判了唯武器论的错误观点,指出战争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体现了毛泽东鲜明的人民立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关键要践行“三个务必”,筑牢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依靠群众的创造伟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基金项目:2023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问题指向、践行进路和重大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3LLMLB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