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先贤,他以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影响了华夏民族几千年,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基于《论语十二则》,我们管中窥豹,谈谈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论语十二则》里,首先体现的是孔子的“仁”,他强调爱人如己,认为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我们要约束自己,于是有人就问孔子,怎么才能做到,具体细则是怎样呢?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核心就是从各个角度约束自己。孔子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待人之道。同时,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通过遵守礼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因此,孔子的为人处世,总是以仁爱为本,以礼相待,展现出一种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风范。总之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节衣缩食,随遇而安 《论语十二则》中,孔子对待生活和住宿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对生活的追求不高,不求饱食,不求安逸。这不禁让我想起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对孔子的评价,流浪。事实上,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确多次离开鲁国,不过造化弄人,孔子和其弟子始终未能如愿。晚年不得不回归现实,著书立说,孔子虽然未能实现理想,但他深深感染了很多人,人们对孔子的敬爱深入民心,可能就是意外收获吧。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第一个兴办私学的人,据《史记》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因此他是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对教育也有很深入人心的见解。比如因材施教,我们至今还不觉得过时。他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为学习是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其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颜回穷得吃不上饭。在教授弟子时,孔子更是倾注心血,循循善诱,耐心解答疑惑,从不厌倦。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的热爱,不仅成就了孔子自己,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教育家,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动力。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在谈诗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弟子们承担国家大任。在《论语十二则》中,孔子要求弟子们学诗,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观和怨就是洞察社会和讽刺时政,足见孔子心系家国之志。以此观之,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修养,更关乎社会责任。他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应先通过修养身心,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完善,进而管理好家庭,再推广到国家治理,最终实现天下的太平。这一思想,既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也展示了孔子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五、中庸之道,和谐共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十二则》里的内容。足见孔子善于换位思考,有基本的公正意识,而且谦让得体,成为影响后世为人处世的重要标准。孔子倡导“中庸之道”,主张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避免极端和偏激。他认为,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都应追求平衡与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倡宽容与包容,认为“和而不同”是最高境界,即尊重差异,求同存异,通过沟通与理解,达到和谐共处。这种中庸之道,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 高中教材入选的《论语十二则》,既是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我们要学习和传承的精神瑰宝。它穿越时空,与时俱进,对我们现代的生活和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在孔子的智慧引领下,不断提升自我,促进社会和谐,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单位:利川市第五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