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依据对我党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的经验总结,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彰显了科学真理的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属性。生产力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生产方式的统摄下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存在。 新质生产力决定新型生产关系。首先,新质生产力决定新型生产关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新型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谁否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绝不会自动完成,它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合的新型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供使新质生产力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的形式。因而有可能把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生产关系改革最初的着力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城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上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之后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根本的内容。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类型,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现所有制认识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提出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民营资本提供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空前提升,更大力度的生产关系调整被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终于使得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作为关乎未来发展命脉的重要增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仍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宝贵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三、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实现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者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质量跃升,这也必然要求深入推进生产关系变革。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需要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而让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迸发活力。 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行政体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当前行政体制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审批繁琐、政策协同性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权力配置、职能定位、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的集中办理,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并不是增加要素投入,而是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冲出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体制的支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仅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关键。要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不仅注重短期成果,还要加大对长期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完善科研人员的薪酬和奖励制度,确保其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包括知识产权登记、维权、仲裁等环节,确保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技术转移、成果评估、市场对接等环节,确保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联合研究、技术交流等方式,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还要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科技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