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农历蛇年,也就是乙巳年。 据考证,蛇类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早期,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1.45亿年。全世界共有4000种蛇,其中,有毒的蛇约有600多种。而我国境内大概有173种蛇。世界上最大的蛇为蟒蛇和蚺蛇,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显示,美国一条名叫“美杜莎”的网纹蟒,2011年测量时长月7.67米,重达159公斤。世界上最小的蛇则是栖息地在巴巴多斯的卡拉西方细盲蛇,体长仅有10厘米,细小到可以盘绕在一个1元人民币硬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被蛇咬伤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发生约540万起蛇咬伤事件,导致180万~270万人中毒,死亡人数为8.1万~13.8万人,并有约3倍的人被截肢或终身残废。所以,无论是在十二生肖里,还是在文化象征中,国人对蛇的认识可能是最特别的一个,既有毒蛇吐芯让人恐怖的一面,也有蛇蜕皮浴火重生、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我国自秦汉之后,智慧的先民们对蛇的喜爱愈加深厚,也逐渐把蛇的正面形象更多地转移到了“龙”身上,所以大家通常也把生肖蛇叫做小龙。而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则包括了蛇身、驼头、兔眼、鹰爪、鹿角、鱼鳞等,重要的是蛇占据了龙身体的主要部分。由此,人们普遍认为龙的基本形态就是从蛇演变而来的。 从古至今,蛇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神化,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深刻探讨了爱情的力量、自由与束缚、牺牲与忠诚等主题。此传说源自唐代洛阳巨蛇事件,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并在清代成熟盛行,以至于流传至今,广为传颂。 描写蛇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古有柳宗元经典的《捕蛇者说》,近代有鲁迅先生的散文《墓碣文》《伤逝》里均有关于蛇的描述。更有蒲松龄笔下的《青凤》里的蛇精,虽然是个妖怪,却也有情有义,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不惜牺牲自己。 古人描写蛇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如唐代李白的《太华观》《草书歌行》《早秋赠裴十七仲堪》,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李贺的《灵蛇见少林寺》,刘禹锡的《竹枝词》,宋代苏轼的《守岁》,王安石《蛇》,陆游的《龙湫歌》,辛弃疾的《鹧鸪天》等,均有对蛇的描述,可以说是活灵活现、恰到好处。最典型的则属屈原在《离骚》通过“灵蛇吞象”的夸张手法,探讨了蛇的巨大和神秘,这种意象逼近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在千百年的探索中,国人还创造出了诸如眼镜蛇摆手——好毒的一招、养蛇咬自己——自取其祸、踩着井绳当蛇——大惊小怪等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有关蛇的歇后语和“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笔走龙蛇、虎头蛇尾、打草惊蛇”等大量充满智慧的关于蛇的成语。我们所熟知的戏曲行头里有龙袍和蟒袍之分,龙袍通常为帝王的服饰,蟒袍则为将相及朝廷命官的服饰。国外则有《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等通过课本让国人熟知。 有关蛇的知识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总之,蛇是好是坏,是褒是贬,还请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末,衷心祝愿大家在蛇年行好运、龙腾展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