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24日> > 总第202276期 > C3 > 新闻内容
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新闻作者:来虹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C1版)

  绿色运输 提高产品清洁供应能力

  增强铁路运输能力。谋划实施总投资50亿元的西北部专用铁路线和90.5亿元的6条国家重点铁路专用线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铁路外运能力5800万吨,为煤炭产品长距离、清洁化运输提供了运力保障。

  提升动态储备能力。依托煤炭产业上下游主体,加快构建完整的煤炭储备体系,建成兰花能源集运、高平科兴、阳城泰鑫3座省级煤炭储备基地,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190万吨,可满足全市煤炭生产调节需求。

  创新清洁运输模式。建成亚洲最长的空中运煤长廊——华昱空中输煤管廊链接全市最大煤制油生产企业华昱煤化工公司和寺河二号井,实现了煤矿与化工厂的“无缝对接”、清洁运输。
 

  多元利用 提升煤炭资源综合效益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服务保障,善用“加减法”,着力提升煤炭全生命周期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定方案强化系统推动。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专班推进、强化专题研究、建立专业平台,全盘谋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致力打造煤炭煤化厂千亿级产业集群。

  盯环节强化服务保障。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环节,全方位加强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要素服务保障。近年来积极争取各类资金40余亿元助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全国首个煤炭行业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依托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本市“一院一站一基地”,持续加强技术攻关。

  煤炭多元化利用用“加法”。加快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和终端产品转化,谋划实施了65.6亿元的6个煤化工升级改造项目,全市具备年产600万吨尿素、30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60万吨煤基合成油、14万吨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力促煤炭就地就近转化利用,变“卖煤”为“卖产品”,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提高煤矸石固废处置能力,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晋城知行固废、山安环保、阳泰集团等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新增煤基固废利用能力300万吨,建成投运20余处煤矸石土地复垦项目,全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推动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采用井上下瓦斯联合抽采、瓦斯分级梯级利用模式,实现瓦斯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全市63座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57座已实现瓦斯分源抽采,井下瓦斯抽采20.35亿立方米,利用量12.2亿立方米,瓦斯利用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积极推进余热综合利用,目前,全市燃煤发电、水泥企业实现余热100%回收利用,化工企业60%、钢铁行业40%实现余热等资源综合利用。

  提效降碳用“减法”。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提升煤电机组清洁高效水平和灵活性调节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煤电企业投资6781万元先后完成了12台机组改造和1台小机组关停淘汰,改造总容量424.5万千瓦,供热能力达到7000万平方米,机组灵活调峰能力增加44万千瓦;推动全市“散煤清零”治理,因地制宜构建了集中供热为主煤改气、煤改电为辅,优质型煤兜底的清洁供暖体系,全市68.9万户实现清洁取暖占比84%,在国家总体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年节约标煤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万吨左右;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十四五”期间可减少350万吨以上;创新“1+8”用能预算化管理机制在全省推广,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2.8%,降幅排名全省第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