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1月14日> > 总第202224期 > C7 > 新闻内容
荆芥
新闻作者:何亦聪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人喜食荆芥,仿佛贵州人嗜鱼腥草。在郑州、开封、新乡等地,随便走进一家路边的馆子,案子上往往杂陈着黄瓜、木耳、花生、面筋、腐竹、芹菜、黄花菜等十余种凉拌菜,其中定有一味荆芥可选。夏天吃过水凉面,除却番茄鸡蛋豇豆做成的卤子之外,荆芥苗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有蒸荆芥、荆芥炒鸡蛋、荆芥饼、荆芥饺子、荆芥疙瘩汤等,都是常见吃食。20余年前,我在豫北某县城读中学,寄住在亲戚家,每日午后骑车路过县城中心的鼓楼,楼下有个小摊卖荆芥凉粉,荆芥是鲜荆芥苗,凉粉是绿豆凉粉,用擦刀擦作面条状,佐以麻油、醋、青蒜盐水,仅售3毛钱一小碗,当时以为是无上的美味。

  荆芥味辛而涩,多作药用,其后段虽有一股清凉的香气,但为辛涩之味所掩,并不容易体察。旧时女子苦于缠足陋习,易患足疾,用荆芥穗与黄连、黄柏皮、黄丹等混合制成的药膏,治甲沟炎有奇效。古人饮食上忌讳甚多,或说荆芥不能与黄颡、河豚同食,或说不能与驴肉同食,或说不能与螃蟹、甲鱼同食,又或说不能与一切鱼同食,否则即中毒呕血。南方人日常饮食不离鱼虾,若循此禁忌行事,确是不能常吃荆芥。薄荷与荆芥同属唇形科,越南人吃鱼之后,往往嚼几片薄荷叶驱除口中腥气,却是无妨,苏东坡《物类相感志》中也有“薄荷去鱼腥”的说法。离开河南之后,我只在皖北某地的饭馆见过凉拌黄瓜荆芥,至于其他地区,即使在最大的菜市场也找不到此物。

  在我的记忆中,有两次吃荆芥的经历最难忘却:

  一次是少年时去朋友家做客,见其院落空寂,唯植荆芥一畦。朋友说居处临河,夏季多蚊虫,种荆芥既有驱蚊之效,又能充一味菜蔬,最是经济不过。至午饭时分,朋友在院内支一铁锅炖鸡,浓油赤酱,临出锅撒鲜摘荆芥一把代替芫荽。我们就着烧饼吃炖鸡,畅快淋漓,口中不时嚼几片荆芥,确有适口解腻的功用。

  另一次是在北京求学时期,同学中有位河南老乡,宿舍窗前常摆两只小塑料盆,盆内置土,种了几株荆芥,不是为吃,只为闲来嗅一嗅荆芥的辛香之气。某日失眠,我辗转至深夜不能入梦,于是踱出宿舍,在楼道里闲步,恰逢他在楼梯口抽烟,闲聊几句,才知他为毕业论文所苦,已数日不能成眠,一阵唏嘘之后,遂相携至其宿舍饮酒。他从床下掏出六瓶燕京啤酒,却找不到下酒菜,思忖片刻,终于咬咬牙拿出其中一只塑料盆,将盆内荆芥尽数摘下洗净,就着鲜嫩的荆芥叶,我俩每人喝下三瓶啤酒,各自回床呼呼大睡。后来这位老兄到德国访学,想吃凉拌荆芥黄瓜,可是既无处购买荆芥,又未得种子不能自行培植,只好作罢。有一天在波恩某家餐厅吃饭,服务员奉上罗勒叶一碟以佐餐,他大惊异,以为是欧洲的荆芥,餐毕即至超市购得一袋,拌黄瓜拌面,连吃两天,虽然滋味不同,也足慰乡情了。

  近几年西餐兴盛,国人渐知罗勒之名,在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诸如罗勒拌面、罗勒拌饭等物,已是寻常吃食。上海甚至有人发明了一种罗勒葱油拌面,不知滋味如何。有许多人误以罗勒、荆芥为同一种植物,其实二者有些许区别,荆芥叶子窄小,罗勒则明显宽大,荆芥味颇刺激,罗勒则较柔和。罗勒在过去的欧洲大约也是平民食物,卡尔维诺小说里的意大利乡民,将陶土制成的锅子放在窗台上,里面种满了罗勒,这与前面所说在盆盆罐罐里种荆芥的例子没什么不同;雨果笔下流浪的巴斯克女人,头发上沾着洋葱和罗勒叶子的气息,这就仿佛吾乡平头百姓衣衫上总有葱蒜气味——终日劳碌,唯有这种便宜又重口味的食物能给人一种微妙的放纵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