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辛置矿综采二队的队长王小江,同煤矿回采工作打交道已经整整25年了。1993年,当他还是一名18岁的小子时,便以农民轮换工的形式,来到了辛置矿,被安排在当时的采四队从事采煤工作,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煤矿工人。
时间如梭,25年来,王小江从小队长到副队长、再到队长;从采四队到采三队、到采一队,再到采二队;一路摸爬滚打,如今,他担任综采二队队长也有13年了。
在王小江心里,当队长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队长就是责任的代名词。“尤其是这颗心,永远都是悬着的,不能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哪怕是吃饭睡觉时,都惦记着井下的安全和工作面的生产,一是担心稍有不慎出事故,二是担心哪个环节不顺影响了产量。”王小江如是说。
2014年,辛置矿106工作面的条件特别艰苦:两个巷道压力大、构造多、有水,中间还夹着一条空巷。但由于106工作面是2号煤,煤质好,即使条件差、难度大,矿上也舍不得放弃,一定要进行回采。
王小江带领的综采二队是矿上公认的一支“敢担责、能担责、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矿井生产上每每碰到比较难啃的骨头,矿领导总是第一个想到王小江,这次也不例外。
王小江接到任务,起初他心里是没有底的,因为他清楚106工作面的危险程度。“一条四米高的巷道,来压时几乎可以缩成两米甚至一米,不仅断层构造复杂,而且无形中也会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王小江说道。
王小江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连他都有点发怵,更不用说工人们的恐惧。再者,如果综采二队拿不下106工作面,岂不砸了多年来辛辛苦苦树起来的这面旗。但是王小江又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作为劳模,要时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谋事、去干事,更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思前想后,王小江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为了攻克106工作面这个难题,王小江三番五次求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们、查询有关资料、下井看现场仔细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七寸”:要解决矿井压力大的问题,就要根据压力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加强工作面支护。
那段时间,王小江在井下工作最长的一个班达到了两天一夜,整整七个小班五十多个小时。而在他脑海里,每天都重复着一个念头: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为了全队的荣誉,也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带领综采二队扛过去!而且当时工作面的刷扩、起底、支护,队组工人每人都要干几个人的活儿,全队没有一个工人有过怨言。历时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综采二队终于啃下了106工作面这块“硬骨头”,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回采出160万吨原煤。
王小江说:“干煤矿工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干不成的;而要当好煤矿队干,就是要比别人多付出一些,遇到困难处处冲在最前面,为工人做出榜样。”
2015年9月,辛置矿110工作面因水量突然发生变化,水量达到40立方左右,巷道积水几乎淹到了脖子,如果不及时处置,将严重影响生产。在无法正常排水的情况下,王小江和小队长只能潜入水中进行处理,井下水既脏又凉,加之他们又不具备潜水能力,在作业过程中,操作几下就必须伸出头吸口气,再潜入水中,这样来回反复7、8次,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好了水泵。
当时,湿漉漉的衣服紧紧地裹在王小江和小队长身上,加上工作面的凉风不停地吹,冻得他们直打哆嗦。但王小江和小队长谁也没有立刻离开,一直等了三个多小时待水控制后,才欣慰地走出了工作面。
都说井下条件艰苦、对身体影响大,王小江投身煤矿这25年里,身上也落下不少的毛病,心脏、肺部、关节先后也都出现了问题。王小江的妻子总是劝王小江说别再干了。考虑到身体原因,王小江也曾想过找找领导,给自己安排一个比较轻松点的工作,再不然就去和领导请辞。但他又换位思考:如果自己队里的班组长都像自己一样,让安排一个轻松点儿的活儿,那全队的工作又如何开展?想到这些,王小江不愿给矿领导添麻烦,打消了请辞的念头继续工作。
这么多年来,王小江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尤其是一名劳模队干,无论你干什么工作,或者扮演什么角色,都应该有一份责任感。否则,你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会失去社会对你的认可,也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甚至失去自身的立命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