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阳煤集团二矿调度室采煤二队郗致华被授予“山西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但在颁奖当日,郗致华却缺席了……
原来,当天早上5时30分,郗致华本打算安排好工作去参加颁奖典礼,却听到80807工作面停产的消息。郗致华来不及多想,换上工作服直奔井下。
刮板输送机发生断链,从38架到工作溜机头的底链已经拧成一个大铁疙瘩,断链距离长达60米。最难干的就是穿钢丝绳,按照以往经验,要用锚索带上钢丝绳往底链里穿,由于锚索又长又有韧性,穿一截儿就容易打弯,导致钢丝绳跑偏。为此,每隔4、5米,就要用挖坑的方法从底部观察钢丝绳方向及时调整,才能精准穿链。但是,用这个方法,穿好这60米底链,至少也得七、八个小时。
创新在实践中诞生。郗致华看到旁边的注浇管,灵感突现,他想如果用注浇管把钢丝绳带出来,不是可以省去很多程序吗?注浇管每根长1米,中间用连接环接好,长度短、硬度好,既能保证方向不偏移,又可以省去许多工作流程,一举两得!
劳模作中流砥柱,就能汇聚众人拾柴的力量。郗致华组织当班人员投入战斗。5人一组,段三俊等人负责解底链,郭永生等人负责将注浇管穿到刮板输送机机头,马贵生他们负责连接注浇管。任务明确、分工合作,一场劳动竞赛展开了!
在机尾处,面对一堆乱如麻线的底链,段三俊等人决定用导链、撬棍来解开。他们每10人排成一排,硬生生用肩膀把400多公斤重的大链往开拽。
在机头,郭永生、马贵生几人则忙着连接注胶管,他们趴在地下,明亮的双眸聚精会神地盯着注胶管的位置,双手则小心翼翼地推动注胶管前行。终于,60根注胶管连成一线,直插38架。
“我们都成了‘巧媳妇’,你们看,这不跟穿针引线一样吗?”马贵生说。
“工匠精神要得就是这股巧劲啊!”郗致华接过话茬。
很快,在众多“巧媳妇”的努力下,将钢丝绳穿在注浇管上,很快就把底链穿好了。
“太棒了,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了!”众人欢呼着。但还有更艰难的任务在等着他们完成。链穿好了,如何接?38架的位置极低,在底部挖了坑后也只有0.3米。马贵生自告奋勇,趴到地上,吃力地伸进手去,借着矿灯微弱的光芒,在断链处装连接环、插专用销,确保底链连接稳固。
“在煤矿,干检修工作就必须干到位,绝不能凑合一时、留下隐患。尤其是接链这样的活儿,接不好随时都会导致停产。”郗致华告诉笔者。
责任大于能力。越是细小的工作越要求精益求精。像郗致华这样,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严格认真的,还有陈秀元、李彦青、贾彦如等人。多年来,郗致华带领他的班组凭着这种精神及时处置了80807工作面后溜断链、转载溜挺舌板分链齿、采煤机断轴和采煤机不牵引等多项重大事故,形成了新时期煤矿工人的新风气——事事严格认真、细致深入、一丝不苟。也正是这种作风铸就了二矿煤矿工人的“采煤魂”。
一个劳模带出一群劳模。晚上8时20分,刮板输送机底链终于成功接好。在整场事故处理中,这些朴实、勇敢的煤矿工人,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无私无悔。郭永生的肩膀磨出了深深的血印子,侯宝林的手早已磨破,一个个浑身都沾满了泥,手指都僵硬的不能弯曲,但没有人叫一声苦。
事后,当笔者问及郗致华毅然放弃荣誉的光环、一心牵挂井下生产时,他说:“是企业培养了我,为我搭建了成长的舞台。荣誉对我来说,是鼓励、是鞭策。关键时刻,井下遇到问题,我责无旁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