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国资委团委、省属企业青联授予186名青年“省属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晋能集团煤炭生产管理公司科技发展部员工朱跃琴就是其中一员。工作6年来,朱跃琴始终怀着一颗高度的责任心,立足本职岗位,勤于钻研创新,用所学到的知识为矿井技术装备现代化尽心尽力……
当年选择读太原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时,朱跃琴就知道,选择了这样的专业,就是选择与“乌金”打交道,要用所学到的知识来为矿井的技术装备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初战”告捷
刚上班不久,朱跃琴就参与了科技发展部的前身即技术中心“网络式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研究项目,并与其他同事一起经历了该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专家鉴定委员会组织的成果鉴定。
回忆起那个难忘时刻,朱跃琴至今记忆犹新。她说:“这是我们这个集体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科研成果。刚参加工作就得到了这个‘大礼包’,我受之有愧,但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与同事一起勤奋工作的决心。”
刚刚参加工作时,朱跃琴深切地体会到了女性不能下井带来的种种局限性,自己也着实迷茫了好一段时间。经过部室领导、同事们的帮助,她渐渐在工作中找到了方向:一方面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积极搜集整理集团的资料项目,努力和同事们一起将这些宝贵的科技创新项目转化成科技成果。研究项目近两年,由王东博士等7人组成技术攻关团队来负责推进。该系统设计应用了分段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电路,将Zigbee通讯协议应用于顶板离层监测系统,实现了顶板离层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无线联网功能,既可独立使用,也可加入井下自动化网络,具有观察测量方便、便于集中统一管理等特点,有利于提高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
此后,在“网络式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申请了“一种用于顶板离层监测的分段自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一种用于顶板离层监测的分段互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一种网路数字直杆直读式顶板离层仪”“一种网路数字平行直读式顶板离层仪”“一种用于矿井巷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五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过程中,朱跃琴做了不少工作,她说:“我从同事们的身上感受到只要肯努力、肯钻研,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同步”下井
工作之余,朱跃琴努力学习了FLAC 3D模拟软件。这一软件能便利计算介质中工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形态,在土木工程尤其是岩土工程学术界和工业界应用广泛。朱跃琴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能下井,那就在电脑上和同事们一起‘下井’参与科研项目!”
参加工作后,朱跃琴积极参与到王东博士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之中,并一遍遍为该工作室设计的矿井支护项目做模拟试验,验证了支护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工作的几年间,她主要参与了《惠阳煤业巷道锚固支护方案设计研究项目研究报告》《裕兴煤业巷道锚固支护方案设计研究项目研究报告》《掌石沟煤业15101首采工作面支护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数个研究项目的模拟试验工作。
继“网络式顶板离层监测系统”项目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后,经朱跃琴和她的同事们一年多的努力和准备,通过与科技公司以及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通力合作,2015年3月,经省科技厅专家鉴定,集团又有“煤炭生产信息化建设编码规范及标准”“带倾角补偿的煤柱应力传感器技术研究”和“内置应力传感器的矿用锚杆技术研究”三项成果被鉴定为国内先进。
此外,朱跃琴和她的同事还申请了“一种矿井上邻近层瓦斯抽放方法”和“一种矿井开采层瓦斯抽放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并于2014年11月获得授权。
不断进步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朱跃琴一次次地深化了自己的认识:任何行业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知识产生,这些对于她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朱跃琴不仅积极参加集团公司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还投入精力钻研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前沿知识,并经常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向身边的同事们请教、和同事们讨论,不肯轻易放过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2012年上班伊始朱跃琴积极参与到科研攻关项目后,在“实战”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她说:“虽然在这些科研项目中,我只是做了很少量的工作——但我因此而找到了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正确方向。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永远都要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争取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不断地在工作中勇于锤炼自己,把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朱跃琴说,这就是她所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