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司机站在S3采区机尾司机操作平台处,只需观察信号灯,信号灯亮,S3皮带机尾驱动正常运行;信号灯灭,机尾驱动有故障停止运行。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皮带一队贾雷说:“通过机尾增加驱动改造,方便了皮带司机掌握机尾驱动的运行情况,从而很好的控制煤量,保证安全生产。”这是该矿又一项技术创新项目——S3采区皮带机尾增加驱动改造,并荣获潞安集团公司机电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
2017年,常村煤矿共收到科技创新项目146项,同比上一年度增长10%,目前已验收138项,其余项目正在进一步实施中,共节约资金9000余万元。该矿矿长表示,常村煤矿科技创新正构建一个从“百花齐放”到“万紫千红”溢满矿区的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发展的大格局。
“改”与“革”
科技创新有“改”与“革”之辩。项目的革新能加速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创新潜力也在加大。但谁又敢说,今天对机电设备的“改”,不会成为明天的“擎天柱”呢?
“常村煤矿科技创新项目不弱化,小微改造要继续加强。”该矿总工办崔彦刚说。过去主要服务小型机电设备的“小辈器具”,现在正向大块头综采设备倾斜。“要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责任,规范流程,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实现‘人人愿创新、人人会创新、人人争创新’,促千帆竞发、集群发展。”总工办负责人范红斌介绍。
常村煤矿技能大师郭义勤创新的《高压开关柜保护试验台通用化改进节能技术》——是将不同型号保护器的电路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试验台与保护器接口连线插头,使多台高压开关保护柜在同一试验台上进行试验,达到了一机多用的目的。
而此项“小改”创新技术,正服务于整个矿井,可节省六种保护试验台的费用,约270余万元,节省试验场地及配套设施的投入,约120余万元,解决了试验人员操作多型号试验台、使用不同程序的问题,减少了安全隐患,成为矿井的“擎天柱”。
“细”与“精”
创新有“精”“细”之道。常村煤矿党政表示:“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
该矿为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管理,突破技术瓶颈,“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智慧型员工”。2017年重新修订了《常村煤矿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对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实行、验收、评奖等工作做了更细更精的规定,建立起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委托创新三种模式,拓宽了创新渠道。并创立“责任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积分考评机制、表彰评奖机制、成果保护机制”五个机制进行创新体系保障,使技术创新工作有检查、有督促、有考核、有奖励,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井下电气设备都装有两防锁,能有效地防止擅自送电和随意开盖。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检修人员的拧紧力度不同,再加上作业过程中设备振动,经常会出现两防锁闭锁杆松动现象,导致井下开关出现“失爆”的问题。该矿高级技师李飞经过仔细观察和琢磨,他发现,开关“失爆”是由于锁紧杆的头部是圆头形,闭锁杆为圆柱型,锁紧杆在多次旋转后与闭锁杆之间垂直地点与面接触,摩擦力较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飞在闭锁杆顺长方向均匀洗槽,围绕闭锁杆分别洗3~4道,槽的宽度大于锁杆头的直径,深度为3~5mm,尽可能减少锁紧时的旋转误差,做到精准;并将两防锁锁杆头部磨平,锁紧时,将锁紧杆插入槽内,将开关闭锁杆卡拧紧即可,实现了真正闭锁的功能,为两防锁按上了“双保险”。此创新项目今年在山西省展览馆展示,得到了同行业专家、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
“减”与“加”
常村煤矿每年初对全矿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申报立项,由总工办组织不少于5名专业副总组成评选委员会,依据《常村煤矿技术创新考核标准》,从项目技术含量、推广价值、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现场打分,决定是否申报立项。
以创新潜力为重要标准,常村煤矿技术创新创意课题申报,项目有“减”有“加”。
该矿生产中心提出的《综放工作面快速搬家工艺及回撤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的课题,因为成本高、作用不明显,被评选委员会“减”了下去。“不能把作用不大的项目‘请’进来,投资又大,如果指望再来一次‘腾笼换鸟’,这更是一种浪费。”总工办主任科员白鹭说。
另一方面,只要有利于对矿井生产系统局部小环节、工艺环节、设备局部构造、工具仪器装置等薄弱环节问题的解决,以及构思巧妙、投资少、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改造,都可以“加”进去,申报立项。荣获该矿技术创新三等奖的《地面煤仓瓦斯检查革新装置》,是通风队通过增加光学瓦检仪的负压差,来提高气体的吸入能力,而小型负压泵就能达到此要求。此项目不仅大大提高了煤仓顶部瓦斯检查的准确性,降低了瓦斯积聚的隐患。同时,该装置简单易操作,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只要对技术创新有利,项目再小也欢迎。常村煤矿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发展,2017年,该矿向国家申报专利31项。其中,《常村煤矿瓦斯抽采系统评估与优化技术研究》获中国煤炭协会奖;《一种井下掘进工作面激光指向仪》、《一种矿用中腰线联合激光指向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采煤机喷雾降尘装置》、《一种托梁整形装置》等5项创新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剩余23项国家专利局已受理,正在批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