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林在进行焊接作业。 资料图 那双粗糙坚硬似铁的大手,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老茧,都见证着他20年来在电解生产一线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这双手的主人,就是华阳新材料集团电解铝分公司工段长陈虎林。 从初入车间的普通电解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班长、工段长,他始终坚守初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敬业。 初心不改,扎根艰苦岗位 2003年8月,满怀期待的陈虎林踏入电解车间。然而,现实的挑战接踵而至,电解车间内高温、强磁的环境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从此开启了电解铝生产一线的逐梦之旅。 电解生产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更是艰苦。盛夏时节,电解车间内常年保持45摄氏度高温,热浪滚滚如同置身火炉,对职工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极大考验。 陈虎林每天手持20多斤重的铁制碳渣勺,在高温的电解槽内不停地搅动。热气不断往上涌,汗水湿透衣衫又迅速被烘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汗渍。这样单调又艰苦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考验着体力与耐力,更磨砺着他的意志与品质。 在多年摸爬滚打中,陈虎林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他对车间里的每一台电解槽都了如指掌,能够根据不同电解槽的特点,因“槽”制宜,制定出精准有效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电解槽安全稳定运行,陈虎林建立单槽技术条件分析档案。他每天仔细记录每台电解槽的工艺参数,对其进行跟踪监控。在密密麻麻的数据中,他努力寻找技术条件的最佳匹配点。有时候,为了分析一个数据的变化趋势,他会在车间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 常年的高强度劳作,让陈虎林的双手变得粗糙坚硬,布满了老茧。可这些外在的变化,并未让他有一丝一毫的怨言。相反,他心中扎根电解生产一线的决心愈发坚定。“我深知,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他心里,电解车间不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更是他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热血战场。 革新不止,助力降本增效 由于电解铝分公司电解二车间的电解槽槽龄较长、设备老化,容易发生各种故障。陈虎林协同维修班改造每台电解槽的绝缘系统,加装绝缘插板和U型绝缘板,保证了防护罩与槽平台、防护罩与导杆之间的绝缘性。同时,他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堵漏槽的工具,能够起到防止漏槽时冲断大母线的作用;参与制作了换极测量车,防止换极时压伤脚趾;设计了新式大锤,方便职工打火眼、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了安全隐患。 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步伐的加快,公司对电解车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产量,又要提高效率,更要确保安全,还要把能耗降下来。 陈虎林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在降本增效上下足了功夫。 他深入研究电解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优化技术条件、改善电解质成分、减少效应次数、缩短效应时间等一系列措施,在保证槽况平稳、电解槽极距不变的情况下,成功降低了吨铝电耗。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引入FHEST新型稳流槽技术的那段时间,陈虎林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从装槽通电到焙烧启动,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启动时,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他每天手持5公斤的钢钎,在960摄氏度的电解槽旁进行电解质外取作业。高温持续烘烤,汗水不断流淌,眼睛被热气熏得生疼,但他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也从未退缩。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新技术在电解槽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直流电耗大幅下降,为公司进一步推广新型稳流槽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 在陈虎林和工友的努力下,截至目前,电解铝分公司已累计采用FHEST技术改造电解槽116台,其中一代稳流技术升级改造79台,二代磷生铁浇铸槽累计改造37台,直流电耗较传统槽分别降低300千瓦时/吨铝、514千瓦时/吨铝。 陈虎林这位深耕电解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没有惊天动地,只有脚踏实地。他就是这样,在电解生产一线默默耕耘与奉献,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最美华阳人”的风采在这片土地上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