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05日> > 总第202305期 > A1 > 新闻内容
空中巡查+地面研判 化解汛期安全风险
新闻作者:李仑 王俊文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期,三晋大地降雨集中。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对全省15座高风险非煤露天矿山和排土场、38座正常生产建设尾矿库开展了汛期无人机飞行监察。

  此次飞行监察时间紧、任务重。山西局操作无人机的监察员做好监察计划,与相关监察执法处加强协作,采取“空中巡查+地面研判”方式,切实提高矿山安全监察执法效能,有效防范化解汛期矿山安全风险。


       “空中鹰眼”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肉眼看去,山西长治某尾矿库坝体坡面颇为平整。但是,山西局行监察执法队伍用无人机扫描后生成的三维图像却令人心惊:上下游坡面分布着12条连续冲沟,最长达37米;中东部坝脚有8处低洼积水坑,最深达1.2米;全库未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缓坡,局部坡度安全标准陡了15度。对此,监察员立即下达现场处置措施,并利用这些数据与安全设施设计图纸进行比对,在形成准确隐患清单的同时,直接指明整改的技术参数。

  在对运城市一大型国有尾矿库进行空中巡查时,无人机的高空侦察能力展现出独特优势。当无人机攀升至300米高度时,监察员通过监控系统发现,该尾矿库北侧隐藏着一片不规则积水区。经三维建模测算,该积水区长95米、宽90米,与尾矿库干滩之间仅隔着一道高2米、顶宽4.5米的黄土隔离带。

  “如果暴雨持续,积水一旦漫过隔离带灌入库区,将对该尾矿库安全运行构成重大威胁。”监察员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解释道,“传统地面巡查受限于地形,人站在坡下根本看不到这片洼地,只有无人机的高空视角才能让这种问题无处藏身。”

  监察员督促尾矿库企业深刻汲取近期全国尾矿库事故教训,严防安全风险,坚决遏制漫顶、溃坝、泄漏等事故。


       “火眼金睛”让数据造假“原形毕露”

  如今,无人机激光点云建模技术助力矿山安全监察从“肉眼观察”向“数据说话”转变。

  在晋南某非煤露天矿山,山西局飞行监察执法队伍通过无人机高程测量发现,该矿+1270米平台实际开采深度已达+1252米,超出采矿许可证划定的开采范围18米;采场东北侧工作台阶高度实测17米,比设计标准高了7米。

  “以前,有的企业虚报开采深度。现在,无人机激光点云建模技术能精确到厘米级。”一位监察员说。

  监察员实时比对该矿采矿许可证划定的开采范围,违规事实一目了然。该矿山企业负责人心服口服。

  在对实施闭库工程的某大型尾矿库进行飞行监察时,监察员发现该尾矿库闭库设计的地表排水沟网络如同血管分支,密密麻麻。采用传统监察方式,监察员只能沿着沟体徒步查看,难以掌握整体排水效能,检查效率低。无人机搭载的高精度测绘设备,仅用1小时就完成全库区数据采集。其生成的三维模型清晰显示1号至5号Ⅰ型排水沟与主沟连接处的管道直径仅0.4米,比设计标准细了近一半;1号Ⅱ型排水沟的临时连接管道上方被碾压成临时道路,断面缩减导致排水能力下降。

  “以往我们需要检查2天,现在只用半天就能检查完,监察效率大大提升。”山西局科技装备处处长崔永涛说。

  据山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忠有介绍,相较于传统监察模式,无人机技术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视角突破,高空全景扫描消除视觉盲区,隐蔽区域隐患发现率大幅提升;二是精度突破,厘米级测绘让坡度、高度等参数实现量化比对,隐患判定更加精准;三是效率突破,单座矿山检查时间从2天缩短至最少4小时,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