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5月20日> > 总第202294期 > A3 > 新闻内容
传承孝道与慎终追远
新闻作者:开阳君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结,恰似途经人间的过客。生命如晨曦的露珠,短暂而璀璨;死亡是必然的归宿,亦是旅程的终点。正因如此,珍惜这场没有返程的旅行,让人生如诗般美好而绚丽,才不枉这短暂的驻足。

  当我们降临人间,人生的长卷便徐徐展开,直至归于永恒的沉寂。而在这趟旅途中,你我皆是“路过”人间的行者。沿途风光无限,四季更迭轮转,然而无论风景如何绚烂,终需直面坎坷与离别。人生从幼年蹒跚学步,到青壮年披荆斩棘,再到暮年驻足回望,每一步都镌刻着时光的纹路。

  我们邂逅亲人,父母之恩重若山岳,手足之情深如江海,夫妻执手相守,儿女承欢膝下,挚友肝胆相照……这些羁绊与命运交织,共同勾勒出生命的画卷。他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是人生旅程中每一段故事的见证者。

  生者以盛大庆典迎接新生,谓之“喜”;逝者以庄重仪轨告别尘世,谓之“悲”。殡葬不仅是逝者入土为安的最终归宿,更是生者寄托哀思的精神港湾。它既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生者情感得以宣泄、悲痛得以缓释的仪式。

  民间信仰认为人有“三魂七魄”。逝者入土后,需通过特定仪式送别神魂:“七七祭”逐次送走七魄,每七为一期,共四十九天;“三周年祭”则分年送别三魂。完成这些仪式,意味着逝者的神魂已彻底脱离尘世。这种生命观将人体比作“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肉体如计算机硬件,神魂则似运行其中的程序。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至关重要。古时,父母亡故后,子女需守孝三年。孝子在此期间不参加喜庆活动,亦不拜访亲戚。过年时,家中的春联颜色亦有讲究,第一年用黄色,象征哀思;第二年换成蓝色,寓意哀期渐过;至第三年,方可改用红色,意味着孝期结束,生活恢复如常。

  清明与十月初一作为传统祭祀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子孙上坟时,需清理坟茔、添培新土、供奉祭品、焚烧纸钱。因故无法返乡者,则会在十字路口设祭,让纸灰乘着春风飘向远方的祖坟。这些仪式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孝道精神的传承。

  孝是立身之本。是生命更高的含义。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这是对生命归宿的诠释。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