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4月08日> > 总第202289期 > B4 > 新闻内容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作者:范敏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当下高中数学教育的难点。为了应付高考,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注重分数,大量时间花在刷题上,虽然提高了分数,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结合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达到通过思维创新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首先,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情景教学已成为当下潮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如教师在一次函数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身边实际,结合数学内容来创设情境:比如班级计划购买校服,生产商会给出不同的价格优惠。甲公司的规定是:20套以下,校服打8折;20套以上,其中20套是全价,剩下的校服一律5折。乙公司的规定是:全班订购一律6.5折。哪个公司买校服更划算?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假如一套校服是120元,全班同学50人全部购买,然后按照甲乙公司的规定分别计算所需支付的费用。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最终能够得出选择哪个公司更划算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中的具体数字替换成未知数,从而列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探讨其性质和应用。

  其次是设计关联性课堂。关联性课堂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启迪,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更容易进入数学场景,与之相关联的数学问题随之抛出,利于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如讲集合时,教师举例渔民撒网,轻轻一拉,许多鱼在网中跳动。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集合”,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是指什么。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逐渐理解集合的概念,即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元素所组成的。

  再次,教师可以借助身边,或是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例如,通过观察棋盘上的麦子求和公式,引导学生联想到错位相减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还可强化数学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交流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丰富数学活动,如测量校园内树木的年龄、计算校园绿化带面积等。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创新。

  最后,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高中数学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高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比如数学知识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建模活动,分为分组讨论、实践操作。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谈谈数学发展史、数学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设计关联性课堂提问,借助开放性教学资源等。作为学校,要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作者单位:利川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