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4月08日> > 总第202289期 > A1 > 新闻内容
安全与保供的双重博弈及出路
新闻作者:邵旭康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作为中国煤炭产量第一大省,肩负全国能源保供重任。2023年,其原煤产量占全国近三成。然而,复杂地质条件与高强度开采压力下,安全生产始终是行业焦点。

  政策监管上,山西积极构建安全防线。近年出台《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等政策,实现安全监管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防控”转变。2024年开展隐蔽工作面专项整治,运用9类数据分析比对,结合突击与远程巡查,严打违法生产。2025年有19座煤矿获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认证。针对露天煤矿,明确矿长经验要求,规范设备间距,利用技术手段降低风险,凸显责任落实与“机械化减人、智能化换人”导向。

  技术革新与标准化建设是安全赋能关键。智能化转型成为破题核心,截至2025年1月,山西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如华阳集团二矿缩短井下作业时间,天地王坡煤业减员提效,“机器换人”降低劳动强度与事故风险。基层管理层面,班组安全建设受重视。《关于加强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末梢,晋能控股姜家湾煤矿创新宣教方式,培育基层安全文化。

  但山西煤矿安全仍面临诸多困境。地质条件复杂致使顶板、瓦斯事故多发,人员操作不规范问题凸显,大型国企也存在安全管理漏洞,如2023年山西焦煤旗下煤矿事故频发,影响产能。保供与安全矛盾突出,2024年原煤产量目标高,但上半年同比下降。部分煤矿为追产量超强度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转,形成恶性循环。

  破局需从多维度发力。一是深化智能化应用,将5G、AI视觉识别融入风险预警,迈向“无人则安”。二是建立“教育培训—行为监督—惩戒激励”全链条管理体系,如晋能控股寺河煤矿通过事故倒查强化风险意识。三是完善保供弹性机制,通过跨省产能协同、清洁能源替代缓解压力。

  ESG理念也为行业转型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煤矿安全事故影响企业ESG评级,山西可借此建立安全绩效与金融信贷、市场准入挂钩机制,推动安全治理从行政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山西煤矿安全生产困境,是能源转型期传统模式与现代化治理的碰撞。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理念升级,才能打破“事故—整顿—复产—再事故”怪圈,实现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