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交汇点,从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夯基垒台,到化工产业“专精特新”集群蓄势待发,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全面铺开2025年重点工作,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打造“潞安实践样本”。 举旗定向 凝聚改革发展合力 聚焦工作重点,直击难题痛点,围绕“十五五”发展思路,潞安化工集团班子成员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 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议题,如何带领广大干部员工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大考题”,潞安化工集团党委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助推能源革命、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等重大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履行好国有企业经济、政治、社会责任,接连打响改革攻坚战。 2024年以来,该集团聚焦企业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以“KPI+GS指标”为牵引,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推动党的理论优势更好转化为能力优势、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执行优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优势、群团工作优势更好转化为动力优势。 潞安化工集团党委办公室主管连琦介绍了该集团党建数字化调度平台:“我们对原数字化党建调度平台进行了升级优化,增加了数据看板,完善了统计功能,强化了进度审核,并按照‘年度项目—月度任务—周进度’思路进行了调度管理,实现了以周保月、以月保年。” 锚定目标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满载3000吨喷吹煤的列车拉响汽笛驶出古城煤矿——这是潞安化工集团春节保供的缩影,亦是“价值创造”在基层的生动注脚。 “我们每节车皮的装车效率比去年快了20秒,春节7天我们就发了20列。”古城煤矿装车队技术副队长杨毅语气里透着自豪。2024年,古城煤矿装车站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装车效率提升了7%,“算账”意识已经渗透到基层每一名员工。正如杨毅所言:“我们运出去的不仅是煤炭,更是用汗水称量的价值。” 当古城煤矿装车站用“算账”优化效率时,百里之外的潞安配售电有限公司正在用无人机进行智能巡检。工作人员在智能巡检指挥中心控制室内轻轻按下按钮,李村110kV变电站远程机场的配电无人机随即升空。借助自主巡检系统的智慧识别功能,无人机精准定位到李村110kV变电站124、125线路两基铁塔间电线上的飘浮物位置,并将清晰的影像实时传输至公司指挥中心。据介绍,这套智能电力运检系统,聚焦“安全、质效、业务”三个维度,通过运用系统的数字算法和AI技术,将传统的“人工巡视”模式转变为“人机结合”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潞安化工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将工业互联网、AI技术、5G通信和大数据技术与煤炭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并逐步引进智能综采成套装备、两巷超前支护装备以及地面远程集中供液系统等智能化装备,力争单个综采工作面年产量突破600万吨。 生态优先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潞安化工集团将绿色理念深植于传统煤矿开采中,推广实施长短壁充填开采、覆岩离层注浆开采等工艺,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和洗煤厂智能化提升改造,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在常村煤矿S2采区条带式充填开采现场,实现了“人机同步走、进尺不停留”,单月条带掘进进尺从250米提高到375米。不仅如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同样惊艳。在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晋华槽的生产现场,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设备进行操作。作为山西省首台碱性水电解槽,该产品的产氢量可达每小时1000标方,综合性能国内领先。 “‘晋华槽’的研制成功,是潞安化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氢能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的成果,对于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潞安化工集团化工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绿色能源发展的重头戏,自2024年5月份开始,潞安化工集团利用矸石山、沉陷区、渣场等闲置场地建成的一期2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陆续并网,盘活了内部闲置土地资源,提升了节能降碳能力,为集团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任务注入强劲动力。该集团将积极推动建设二期22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与当地政府合作,积极推进“源网荷储”项目建设,做好“新能源+”绿电基地建设的大文章,大力推进应用场景的拓展,实现新能源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光伏+生态治理”“光伏+氢能源+储能”等发展模式,推动绿电并网交易和就地消纳,为山西省绿色智能转型发展打造“潞安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