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涉及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质、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本文主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在与问题、与现实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知识。如,在讲授“文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公共场所,让学生了解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社会公德、破坏公共卫生等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行为发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进而增强其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吸收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这种方法通过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故事中,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网络安全》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网络相关的虚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探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在这个故事中,角色为什么会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他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信息?”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通过这种故事情境的创设,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教育目标。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道德与法治中的一些概念和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当将生活实际充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无法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道德模范人物的图片或者视频投放到教室中,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真实案例或者故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作者单位:利川市忠路镇小河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