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2月25日> > 总第202283期 > B4 > 新闻内容
生本视角下议论文写作力的培养策略
新闻作者:陈艳辉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要学习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议论文论证能力主要包括观点提炼力、逻辑思维力等。

  然而,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提炼和阐述观点,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力。因此,笔者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中,以“学习之道”为主题,依据教材资源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学生探讨交流,注重训练学生论点提炼力和逻辑思维力,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从议论文写作力现状和培养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议论文写作力问题剖析

  在议论文写作中,高中生写作力薄弱,在提炼观点和逻辑思维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一)观点提炼力不足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观点提炼存在浅显化和偏离中心的问题。比如,有个班级的学生在写作“学习今说”时,没有对“学不可以已”在现代快节奏、信息爆炸时代的新内涵进行深度地解析,无法建构经典观点与当下时代相融合的观点,所以无法提出与时俱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提出的是“学习的目的在于知方向,明得失”“学习的价值是提升个人竞争力”“活到老,学到老”等常识性观点。有同学忽视了学习的本质,提出“学习好坏看天赋,后天努力意义不大”“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校师资不行,学习环境不好”“在线教育兴起,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学校将成为过去式”等失之偏颇的观点,本末倒置、归因错误,提出的观点偏离了中心。

  在学习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后,学生的论点提炼能力依然没有得到提升,既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关系。这个班级的教师在教学时,满足于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表层观点,缺乏对学习的本质、终身学习意义的深度挖掘,缺乏引导学生联系时代反思相关观点的意识。

  (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逻辑混乱和论证缺乏条理。如,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反对党八股》的行文结构写作“反对不良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仅仅模仿其“概括—进行批判”的形式,概括了“作业应付”“机械记忆”“缺乏计划”“轻视基础”等,随后逐个进行批判。在批判“作业应付”时,只简单罗列,如“字迹潦草”“正确率低”“抄袭”“答非所问”,却没有深挖导致问题的态度、时间管理、作业量、学习能力等原因,更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分析“缺乏计划”时,又回到“机械记忆”的危害的阐述。

  学生写作时暴露出的逻辑混乱和论证缺乏条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这位教师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只是呈现思维导图,点明提出八大罪状,逐一进行批驳,思路清晰;文章的论证方法与技巧主要由老教师分析得出。学生对八大罪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部分论证的严密逻辑体会不深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与提升。

  可见,高中生在议论文观点提炼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
 

  二、生本化议论文写作力培养策略

  践行生本理念,利用单元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探讨练习,可化解困局,助力提升议论文写作力。

  (一)解锁学习议题,实现观点提炼进阶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为单元主题,涉及学习的诸多方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学习”话题,通过多元发散、纵横对比、逆向溯源等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观点提炼力。

  1.多元发散,拓展观点维度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讨关键句的深刻内涵,并以此关联现实生活,扣住“核心概念”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炼出个性化的观点,以提升观点提炼力。

  如教学《劝学》时,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交流互联时代在学习中如何善假于物”。学生通过探讨交流,认识到“物”不仅包括传统的学习资源,而且包含了新兴的资源,提出了“AI,为答疑解惑插上腾飞的翅膀”“利用思维在线工具,建构知识体系”“借助AI,精准诊断学习问题”等观点。同时,引导抓住“善”深入思考,学生从高效运用、精准筛选等角度提出“借助智能推算,利用专属学习资源,实现强优补差”“拒绝盲目跟风,谨防因网废脑”“利用云笔记,建构个人资源库”等观点。这样,将经典智慧与当下学习实际相结合,拓展了观点提炼的维度,训练了学生观点提炼能力。

  2.纵横对比,挖掘观点新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核心观点开展跨领域、跨时空对比辨析,从而提炼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观点,以提升观点提炼能力。

  如在学习《师说》时,有同学提出在这个提倡突破与创新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为契机,笔者引导学生从当代艺术领域与科研领域来思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纵向来看,同学们将古代师道传承与当代艺术创造的传承学习、科研开发中的学术指导进行比较;横向来看,把艺术创造中的传承学习与科研开发中的学术指导相对比。学生由此挖掘出“在当代多元艺术生态下,师师者之艺术匠心,重塑艺术传承与发展新范式”“新科技创新浪潮下,构建平等共研互鉴的师生关系”“以科研协作模式促进艺术形式多元发展”等新观点。这些观点拓展了观点的广度与深度。

  3.逆向溯源,突破常规视角

  常规观点易使文章泯然众人,鼓励学生逆向思维以打破思维枷锁,从证伪的角度质疑常见观点,通过寻找反例深挖观点,避免观点流于表面,可以让论点更独特,更有深度。

  如教学《劝学》时,要求学生找到现实生活中“学不可以已”的反例,并由此重新审视这一观点。学生列举了比尔·盖茨、罗永浩、王兴等反例,从时代发展的动态、人生发展的路径等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在知识快速迭代时代,以变应变,合理运用智能工具,适时转变学习方向,让学习成为适应时代变革的有力武器”“适时终止学习,人生赢得弯道超车良机”等富有思考价值的观点。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一些经典名言,引导学生从证伪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提炼出富有创意且贴合时代特质的观点。

  (二)聚焦学习之道,开启逻辑思维征程

  挖掘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所选经典篇目和单元主题所蕴含的丰富逻辑思维训练点,精心设计思维训练活动,通过多维拆解、重组复盘、同题辩驳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建构活动训练逻辑思维力。

  1.多维拆解,精析逻辑结构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建构思维图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维逻辑,从而提升逻辑思维力。

  如学习《反对党八股》时,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画出文章思维导图,理解行文结构;解析“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这一部分的论证路径;分析关联词、过渡句的运用技巧。这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指向篇章、段落和语句三个层面,让学生既能在宏观视角鸟瞰全文布局,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理解各大罪状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能从中观视角精析段落逻辑的推进,学会如何有条理、逻辑严谨地论述问题;还能从微观视角理解逻辑表达的语言范式,为构建清晰、连贯的论述奠定基础。而依次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也呈现清晰的逻辑层次,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2.重组复盘,内化逻辑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发现学习和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经典范文进行尝试重组进行逻辑复盘,能够提升逻辑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为议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如学习《劝学》时,在学习之前将论述“积累、坚持、专一”的语句制作成移动卡片,让学生重组并阐述理由,接受质疑;然后,对比原文,思考原文的思维逻辑,反思自己重组偏差。通过重组活动和复盘分析,有效提升了逻辑思维力。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能逻辑自洽的重组要给予肯定。如有一组按“专一、坚持、积累”的顺序重组,其逻辑链条是“方向决定高度,学习要有专注的方向;专注于某一领域学习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坚持才能学有所成;而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学习,知识和经验就能逐渐积累起来。可见,专一、坚持是因,积累是果。”这正是逻辑思维力的有力体现和训练成果。

  3.同题辩驳,强化逻辑思辨

  王荣生指出,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深入思考,形成独立思想的能力。辩论和追问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辩驳,能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观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如,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博学和深耕哪个更利于个人发展”为论题进行辩论。正方提出“博学能拓宽视野、适应多变环境、增加发展机遇、提升综合素养,更利于个人发展”,反方则认为“深耕可以打造核心竞争力、积累行业资源、把握行业先机,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双方在辩驳过程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观点;通过追问、举反例反驳对方。在你来我往的辩驳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碰撞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三、结语

  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说一千道一万,“说理”才是硬道理;而要说理,就必须“慎思明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运用恰当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慎思明辨”,做到观点有新意,论述有逻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资源、学情,探索有效策略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议论文写作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系2024年第二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生本化’写作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20245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教师发展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