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灯、燃火、闹红火,正月的气氛被渲染到了最高潮,十五的元宵成了年节最圆满的一个句号。在这个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似乎还应该有些别的什么,才能算是圆满吧。如果有一点来自更高维度的祝福和美好的暗示,那就会让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动力,而这个充满暗示的祝福又该以什么样的模样登场呢。 “去年上元客三衢,冲雨看灯强作娱。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业祠稍萧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见嬉。不愿著脚金毕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饱吃饭。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这是诗人杨万里居于家中,过正月十五时记录下的一段生活场景。从诗中可知,上元夜应该有灯,应该有红火,有游人,还有一种在当时已成习俗的饮食——茧团。这种食物的制作是把米磨成粉,再团成茧一样的形状,里面包一些吉祥话,煮熟之后用来占卜来年的祸福,这种习俗谓之茧卜。 茧卜这种习俗在隋唐时期十分流行,主要是一些官员用来测官运的占卜术,用糯米为粉,做成茧形,馅中置纸签或木片,写上大小官名,人自拈取,以卜来年官品高下。杨万里诗中有“小儿祝身取官早”也说明了这点,虽然杨万里也自知这种占卜不过是游戏,不靠谱,但是内心依然会十分开心,毕竟是一个好彩头。 茧团之所以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被赋予特殊使命,自然与元宵节的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汉代祭祀太乙(即天帝),到东汉开始燃灯供佛,到南北朝时祭祀紫姑神(宅神、厕神),正月十五的民俗活动中逐渐包容了道教、佛教以及其他信仰,到隋代称正月十五正式有了“元夕”或“元夜”的说法。当时还有大臣因为元夕狂欢过度而要求当时的隋文帝取消这一活动,隋文帝是准奏了,可他的继承者隋炀帝喜欢热闹排场,于是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皇城端门前布灯设戏,规模盛大。 到了初唐官方推崇道教,受道教“三官”信仰的影响(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正月十五便成为了“上元日”“上元节”,一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在天官赐福的日子里,做些占卜类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加节日的趣味性,万一有个好彩头,内心自然也十分的欢喜。 在宋代以前,并没有关于食用元宵和汤圆的记录。正月十五茧卜的风俗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存在,有一则记录当时祭祀所用食物的内容出自南北朝时期梁代史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后《荆楚岁时记》照搬原文:“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古代以桑蚕农耕为主,因而正月十五是用来祭祀主管桑蚕农业的神祗,茧卜之俗也源于此,只是用来祭祀主管桑蚕神祗的食物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米粥到后来的茧团,直到北宋时期,茧团又有了圆子的新名称。 宋代,圆子也叫汤元或汤圆,当时并不叫元宵。当时的汤圆制作,和如今的元宵制作并无区别。宋代以前“元宵”一词都是指元宵节。直到明代才出现食品元宵一词。在明代万历年间宦官刘若愚创作的笔记《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记载:“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耍灯市买灯。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从文中可以看出,在明代元宵和汤圆就已经南北叫法不同,不过制作工艺一样,和如今元宵的制作完全相同。 不过严格地说,元宵和汤团虽属类似的东西,但做法有很大的差别。元宵,都是干磨江米面,不用糯米水磨粉,北方的元宵绝对不做肉馅,而江南汤团却以肉为主。过去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位初到北京的江南举子,正月里到亲戚家作客,人家煮了元宵招待他,这位举子夹起一个,端详半天才入口,主人感到奇怪,便忍不住问道:“你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这位举子道:“味道很好,只是我想问问这馅心是怎么摆进去的?”一句话引得众人哄然大笑。由此也能知道,食物的制作技艺也是各有其法的,要想实现无师自通,难度很大。 元宵节前,太原市老鼠窟前又排起了长龙,尽管一年365天,老鼠窟的元宵天天都在卖,但是元宵时节买的元宵它就是不一样,应时应节应景,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执着吧。 隋唐年间,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山西蒲州也就是今永济一带,开垦了稻田千顷。有记载,隋开皇六年(586年),太原地方官“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至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榆次县令孙湛曾导引温泉灌溉水田,种稻甚广,以至人们形容当地盛夏之时“稻田绿满”;而文水县“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可见中古时期山西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水稻生产达到了一定规模,兴修水利多为种稻。大唐时期的河东地貌和地质条件特殊,泉水资源非常丰富,故文献记载多称引泉种稻。以稻米滚元宵的习俗也一直有所保留。 即使不盛产稻米的地方,在元宵节同样会为祭祀制作一些特别的食物,比如,晋南有些地方会蒸枣山,长治大多会蒸黄糕。山区的一些居民会用黍米,也就是大黄米来包“元宵”。而今,元宵也罢,汤圆也罢,其最初所承担的占卜功能已经失效,它也只是这个狂欢节里的一道不可缺少的甜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