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31日> > 总第202277期 > C7 > 新闻内容
泥火盆的温暖
新闻作者: 刘德森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带着一丝丝刺骨的寒意,却挡不住时间的流逝。冬至如期而至,不仅是节气的转换,更是心灵的慰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总会想起那个在记忆中闪烁着温暖光芒的泥火盆,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冬日沉寂,也温暖了童年的冬日。

  泥火盆,这个简单而古朴的物件,在冬日家中不可或缺。它是由泥土掺和麻,和上适量的水,经手工反复摔打、揉搓,塑造成圆形的陶器。底部呈凹形,以便放置炭火。因其简单耐用,泥火盆成为农家常用的取暖用具,堪称冬天里的“暖阳”,传递着家的温馨。

  记得小时候,每到寒冷的冬至时节,泥火盆便成为家中温暖的源头。那个年代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我们兄妹几人围坐在泥火盆旁,听父亲讲述他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们用坚不可摧的意志,阻击敌人,坚守阵地,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殊死鏖战。”父亲卷着一支旱烟,点燃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接着说,“我是部队的通讯员,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报话机被敌人飞机投下的炮弹炸飞了,我也被震昏在阵地上。醒来时已躺在防空洞卫生员的床上,真是九死一生啊!”父亲生动地讲述,我们兄妹聚精会神地听着,永远也听不厌。

  那时,全家人的生活靠父亲在粮食所扛麻袋的收入。扛一袋粮食才挣几分钱,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多赚点钱,父亲经常加班到深夜。冬夜里,寒风刺骨,深夜回到家的父亲,身上穿着的破旧棉袄都被汗水浸透了,脱下的棉袄外边冰冷坚硬,里层却还透着体温。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只能用手撑着棉袄在泥火盆上烘烤。烘干后,父亲第二天接着穿。

  小小的泥火盆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每当放学后,肚子饿了,泥火盆还有余火,母亲会挑选小一点的土豆,埋在泥火盆中。焖熟的土豆,外皮有一层酥脆的硬壳,咬起来发出“嘎吱”的声响,里边软乎乎的。母亲把熟透的土豆掰成两半,分给我们吃。我们几个互相推让着,在寒冷的冬日里传递温暖。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乡村新式农居阳光照射充足,冬日使用天然气供暖设备或电暖器取暖。虽然泥火盆离我们远去,但是回忆从前泥火盆带来的温暖,思绪如同乡村的袅袅炊烟,在美好的氛围中升腾。那泥火盆的温暖,不仅是对身体的慰藉,更是对心灵的安抚,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回忆,是岁月中最珍贵的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