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以来,全省能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扎实做好各项能源工作,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5年和“十五五”时期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的关键时期。岁尾年初,本刊开设专栏,聚焦各地市能源工作创新做法、有益探索及取得的成果,分专题进行系列报道,示范引领、经验交流,助力我省能源革命加速向纵深推进。 煤炭作为兜底保障能源,在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既承担着增强能源供应韧性和弹性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使命。晋城市煤炭行业聚焦煤炭“生产、加工、储运、利用”关键环节,锚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肩扛能源使命,彰显转型担当—— 晋城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和煤层气生产基地,构建了“以煤为基、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综合能源保障体系,正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奋力打造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和绿色转型的示范城市。 如何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韧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保障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如何变“优势”为“强势”,不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近年来,晋城市煤炭行业紧抓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机遇,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聚焦煤炭生产、加工、储运、利用等关键环节,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统筹做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肩扛能源使命,彰显转型担当,全力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借“智”向“绿” 推动煤炭生产模式变革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以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绿色开采为抓手,通过技术革新点燃创新引擎、释放发展动能。 煤矿智能化建设按照“全面铺开、分类实施、分段建设、预留空间”的建设原则稳定有序开展,呈现出“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速期、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减人、增安、提效’成果显现、煤炭柔性生产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四大特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5座智能化矿山,全年原煤产量稳定在1.4亿吨以上,柔性生产为全市乃至全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秉承“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原则积极推广绿色开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超前布局,为煤矿企业高质量发展加注“绿”动能。近年来,先后推进8座煤矿开展煤与瓦斯共采试点、3座煤矿开展充填开采试点,6座煤矿开展井下矸石智能分选和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示范试点建设。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积极推广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实施绿色开采煤矿数量占比达30%以上,产能占比达56%,建成绿色矿山27座;谋划实施总投资638亿元的煤炭先进产能提升项目,其中5大建设矿井及沟底接续煤矿等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有效产能2350万吨/年,同时完成井下矸石智能分选和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工程建设,实现绿色开采。 向“精”向“质” 提高煤炭产品供应质量 立足煤炭清洁利用供给侧改革,“三个坚持”淘汰落后过剩洗选能力,提高煤炭洗选行业质量效益,供应高品质煤炭产品。 坚持环保优先,推进煤炭洗选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市132家洗选企业全部通过标准化评定,洗选能力达16600万吨/年;坚持应洗尽洗,提高原煤入选入洗率,目前全市原煤入洗(选)率80%以上,到2025年原煤入洗(选)率力争达到85%;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引导煤矿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精准适配客户需求、品质稳定的煤炭产品,提高商品煤供应质量。天地王坡附属洗煤厂作为市一级标准化和智能化洗煤厂,采用联合分选工艺流程,生产洗中块、洗小块、籽煤、末精煤、末原煤、煤泥六种产品,实现了洗选加工精细化、高效化。(下转C3版) (详细内容见今日C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