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24日> > 总第202276期 > C1 > 新闻内容
一吨煤的绿色转型
新闻作者:付明丽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吨煤能做什么?

  用来燃烧发电,一个普通家庭能用一年;经过化学加工,能变成高档润滑油、尼龙纤维等,不仅绿色低碳,而且身价翻倍,实现从论吨卖到论斤卖、论克买。

  煤炭大省山西,年产煤炭超13亿吨,占中国近30%。每天,200万吨煤炭从这里输送到全国各地。

  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山西在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的同时,加快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

  一吨煤如何绿色转型?近日,笔者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探访。
 

  人控变数控,智能化开采,工作效率更高

  一大早,天将将亮。太原古交市,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早班矿工准备下井。

  除了安全帽、头灯、自救器老几样,综采一队队长高帅还带上了新装备——5G防爆手机,“用它就能跟地面视频通话了。”说话间,高帅呼出团团白气。

  高帅和工友坐上井下人车,20分钟后,到达10602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地面准备一键启动,井下人员是否到位?”

  “人员已到位。”

  中控室,工作人员轻点按钮,300米深井下,采煤机滚刀飞转,液压支架来回伸缩,一吨又一吨的乌金顺着煤壁倾泻而下,经过链板机、皮带机被运送至地面。

  过去,完成这套流程需要5个人。支架工要在100多副支架间紧跟采煤机来回跑,不停收升护帮板、提拉支架,这样的动作,一个班次要重复上千次。

  “智能化作业好处多啊,安全更有保障,也更省力了。”高帅井下工作13年,深有感触。

  像这样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马兰矿已建成9个。“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了,生产效率随之提高,生产班成员减少四成。”高帅介绍。

  马兰矿,一座30多年的老矿井,却是山西首批通过验收的中级智能化矿山,智能化场景无处不在。主斜井皮带全长1140米,过去人工巡检盲区多,现在有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无死角盯防。过去,通风机房、井下变电所需要三班倒,现在已实现无人值守。

  减下来的人员去哪里了?

  “煤矿用的智能化设备多了,需要的检修工也多了。把他们充实到检修班,做电工、钳工。”马兰矿机电部副部长张慧慧介绍,“现在煤矿需要更多技能人才,这两年招了不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智能化矿井产生海量数据,安全生产如何管控?

  走进马兰矿智能控制中心,显示屏占了三面墙,井下视频实时回传,海量数据时刻更新。

  这个平台就像“中枢神经”一样,集成融合了人、机、物、产、供、运等各种信息。“以前数据分散,看数据得往机房跑,最远的在30公里外。现在所有系统的数据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哪个环节有问题一目了然。”张慧慧介绍。

  马兰矿智能控制中心以前叫集中控制中心,两字之差,折射煤炭开采方式大变革。山西累计建成200座智能化煤矿、30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近82%。
 

  燃料变原料,精细化利用,煤炭从论吨卖到论克卖

  走进潞安化工煤基清洁能源公司(以下简称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的产品展厅,笔者眼前的桌子上放着两瓶油品,一瓶是石油基油品,呈黄色,一瓶是煤基油品,无色透明。点燃灯芯,只见石油基油品燃烧后飘出缕缕黑烟,而煤基油品只见火苗不见烟。

  这是为何?

  “石油基油品硫、氮、磷等杂质比较多。我们生产的煤基油品几乎没有这些杂质。”潞安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张国富解释道。

  透过展厅玻璃向外望去,只见塔器林立、管道纵横,126米高的4套气化炉一字排开。这是“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180项目),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攻关项目,2017年底投产。气化炉“吃”的是煤,产的是油、费托蜡等精细化学品。

  煤炭如何变成油?

  “当前,国内有4家煤制油基地,采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直接液化,煤在高温高压下直接液化成油。”张国富介绍道,“我们采用的是另一种技术——间接液化。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粗煤气,净化杂质后只剩下一氧化碳和氢气,经过催化合成油品,纯度高,产品均价每吨7000元左右。”

  煤制油附加值高,成本也高。先不说前期建设投入,单说买煤,山西煤矿均为高灰熔点煤,不适用传统煤气化技术。一开始,“180项目”得去陕蒙地区买煤,或者外地煤掺烧本地煤。(下转C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