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0月10日> > 总第202219期 > C7 > 新闻内容
咀嚼生活的味道
新闻作者: 宋元林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着中秋临近,月饼又早早上市了。看着超市货架上林林总总、风味各异的月饼,不由得想起有关月饼的一些陈年往事。

  20世纪60年代,我在大同五中读初中。那时粮油实行定量供给,国家为了保证人人能在八月十五吃到月饼,由政府组织给城镇居民每家每户供应。那年中秋节前,学校也发给我们每人一张购月饼的小票。节前三四天,我和一位室友晚饭后上街买月饼。回校的路上,我手里拿着散发着油香味的月饼,实在禁不住诱惑,边走边吃掉了。我同学没我嘴馋,拿在手里掂着玩。经过一条小巷时,后面追上来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问我们月饼从哪里买的,能不能让他看看?我同学想都没想就递给了他。出乎意料的是小伙子打开包月饼的纸大口吃了起来。我们惊呼:“啊,你怎么吃了?”他二话没说一溜烟跑远了。

  进入70年代后,国家经济有所好转,但人们的生活仍不宽裕。一次,我爱人生病从诊所打针回来,说是看到小卖部卖大杂,5角钱一个,他没舍得买。老大同最有特点的月饼就是混糖月饼。一种是不加馅料的,就是面粉和糖、油混合制成,当时价位是1角4分钱一个。另一种叫大杂,是包着馅料的混糖大月饼,碗口大、厚厚的,重1斤左右。大杂综合了提浆月饼和混糖月饼的优点,特别好吃。由于大杂个头大,商店里的大杂还可以半个半个的卖。当时,我就责怪爱人,说:“平日咱省着点,有病想吃个大杂,还有啥舍不得!”他听了我的话才奢侈了一回。

  到了80年代,国家经济明显好转。平日里街上虽少有月饼,但过节时还是十分丰富。临近节日,大街小巷支起了打月饼的炉灶,家家户户自备糖面油,出街排队打月饼。满街满巷的月饼香,让人感觉到中秋这个节日的隆重。那时,我爱人在雁北地委干休所上班,为离休老干部服务。因为老干部们大多爱吃县里的月饼,所以单位每年都要到各县去订购。县里的月饼各具特点——浑源县的月饼,油糖大,特点是香酥;山阴县的提浆月饼皮薄馅好,有特色;右玉县的胡麻油好,混糖月饼最香。我远在内蒙古的父母亲也特别爱吃县里的月饼,我每年都要专程给他们送一趟。有一年月饼多,我分了4份,给3个弟妹各一份,父母家里留一份。大妹和弟弟离得近,当时就带走了。小妹妹住得远,一时没拿走,父亲就将两份都放到瓷坛子里当早点吃,不知不觉多吃了留给小妹妹的,为此,母亲还和父亲吵了一架。

  月饼,是中秋节不变的主角;甜蜜,是中秋节永远的味道。我的那些略带苦涩的往事今天听来像是个笑话,但却是我们那代人永远的记忆。抚今追昔深感一个“吃”字两重天,日子像变戏法似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月饼,经历了从节日才能见到的稀罕美味,到如今南北风味的月饼一年四季不缺。品尝着这些时尚精美的月饼,让我咀嚼出的是幸福生活的甜蜜滋味。

  又逢中秋,我想起了母亲的“月亮”饼。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