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入夏以来,伫立在四老沟矿东山顶,入眼矿山满目葱笼,绿意盎然,矿在绿中,矿在景中。曾几何时,“地上脏乱差,树上塑料花,河流一片黑,空中扬煤沙”是群众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戏谑。由于历史欠账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质量差成为矿山人的切肤之痛。蓝天碧水、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是广大员工群众们对生活环境的美好期盼。 近年来,为了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考题,不把历史问题继续留给历史,不把环境建设的包袱甩给后人,四老沟矿党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煤炭资源开发、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综合治理同步开展,全力打好治气、清水、净土环保组合拳,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精准治气养好生态之肺 一座可呼吸的矿山,是最有生命力的矿山,减少废气粉尘排放就是对矿山生态“肺功能”最好的保护。 为了有效控制煤粉尘的排放,保证矿区大气质量,四老沟矿结合矿煤炭生产和洗选的实际需要,积极完善了各类环保配套工程,先后建成了全封闭的原煤储煤筒仓、精煤筒仓,改造了运煤装车线,确保了从出井到装车,煤不外露,尘不扬溢。 以往冬季锅炉的废气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不断实现“双碳”目标,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四老沟矿利用“两区”拆迁后废址上新建了2台130蒸吨锅炉的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区域覆盖了白洞矿业公司、四老沟矿、雁崖煤业公司、原二医院等多个生产、生活区,总面积达到了208万平米。同时,几家单位以往运行的48台煤链条锅炉,4台燃料热风锅炉得到全面淘汰,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10吨,二氧化硫排放60吨,氮氧化物排放52吨,不仅有力地维护了矿区空气质量,也节约运行及燃料成本30%以上,实现了大气保护与效率效益的最大化。
科学排放还原口泉河碧水清流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潺潺流水身边过,是矿山人对人居环境的一种渴望。 地处口泉河畔的四老沟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上游各矿的矿井水排放管理较差,河流水质污染严重。为了还原口泉河清澈见底的景象,近年来四老沟矿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治理,结合雨季“三防”的安全所需,积极上马治污、防洪除涝、生活垃圾场治理配套工程,及时清掏生活污水沉淀池,疏浚河床水道。同时,加强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外排废水COD指数和污染物源头监测控制,保证能够达标排放标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控制排放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做到零污染排放,这是净源清水的根本。 四老沟矿建成了用新一代污水处理工艺、日处理3000立方米的矿井水处理厂,通过对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净化处理后,全部输送到高山水库和中水回用库,作为洗煤和厂区清洁用水,进一步实现了循环利用,每年还可节约73万立方的清水,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保证了口泉河的水质。
植绿净土擦亮矿山底色 “始终以绿色为底色,不断擦亮矿山绿色背景,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名矿工的追求。”环保中心主任王新让信心十足地表示。 近几年,为了还原矿区的山体原貌,恢复绿色功能,四老沟矿集中人物力,下大力气先后对三井沟矸石山、南羊路矸石山、西窑沟矸石山进行了以闭库治理、黄土覆盖、矸石造台、新建排水沟、种树植绿为主的生态恢复,先后治理补绿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栽种新疆杨、云杉、海棠、苹果、西梅、太阳李等各类灌乔木20000株,丁香篱914平米、柠条4093平米、苜蓿5046平米,并修建了1500多米的配套挡矸坝、导洪渠等工程,彻底为矸石山披上了厚重的绿衣。 原“两区”搬迁后的东山、西山的民居区断壁残垣,乱石林立,严重影响矿区整体形象,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矿党政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依山势走形、因地制宜,对“两区”废址,集中进行了符合大众审美布局的景点化改造,平整巩固坡地、黄土覆盖、密集植被,并开辟了果木绿植林,架起了两山联络栈桥,修建了步行登山小径,设立了4座山间休憩凉亭和东山观景台和无线广播系统,不仅让矸石山成为绿园,也成为员工健身休闲的又一所在。 风起于青萍之末。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效,不仅改善了矿山工业和人居环境,更对人的思想行为、文明素养和审美品味也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员工群众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素质也又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