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通讯员郭慧英)走进山西焦化焦化厂第二炼焦车间3#焦炉烟道和地下室,两位“新成员”格外惹人注目,这两位“新成员”是两位防爆巡检机器人,他们每天会在300米的运行轨道上开展智能巡检工作。 这两位巡检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红外测温等技术,实现了智能识别、远程巡检、风险预警等智能化巡检。 据焦化厂第二炼焦车间主任王志刚介绍:“机器人的‘上岗’效果显著,自动化程度高、覆盖面广,使原来人工巡检工段变成无人作业区,不但节省人力,降低巡检成本,提升巡检效率,还可以精确检测到气体泄漏的详细位置,方便岗位人员快速处理,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两位机器人上岗的同时,该厂现场还安装了9台固定式高清数字化球形摄像头以及配套设施。日前,巡检智能分析平台系统正在试运行阶段。 3年来,山西焦化立足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一项项技术创新为企业注入新动力,赋予新动能。 山西焦化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山西焦煤焦化板块的核心承载,2020年以来,山西焦化全力推动焦化产业做大做强,围绕炼焦副产品精细加工,聚焦高端碳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加快发展煤焦化材产业链延伸,规划建设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生产高端碳基合成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前置配套,山西焦化在整合周边焦炭产能的基础上,实施“关小上大”、建设现代化大机焦,先期推进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生产碳基合成新材料配套144万吨焦化项目。 其间,山西焦化整体统筹推进化工装置补链和144万吨/年焦化项目建设,瞄准碳基新材料方向,开发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推进初级加工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产冶金焦144万吨,焦化副产品11.5万吨,每小时综合利用焦炉煤气4万立方米。 瞄准企业发展短板和不足,山西焦化聚力技术攻关,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从根本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水环境质量,山西焦化创新开展的浓盐水提盐项目于2022年7月正式投入试运行,该项目采用预处理+膜浓缩+蒸发结晶分盐工艺和有机膜浓缩等多项专利技术,每小时可处理浓盐水240m3,年可回收循环水补充水约210万吨,减少COD外排量,回收氯化钠约7000吨、硫酸钠约11000吨,实现了焦化废水资源化利用,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在焦化废水处理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 同时,山西焦化利用新技术,相继开展了改质沥青工艺技术提升、焦油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配高密度型煤协同危废处置炼焦工艺技术、焦炉烟气脱硫灰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等项目,技术等级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焦炉烟气脱硫灰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并荣获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西焦化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解决了行业发展难题。化产回收系统酸气输送由于杂质多、管线长,运行周期长,在输送过程中常出现管线堵塞情况,酸气排液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山西焦化安排专人多次外出调研,与中北大学开展合作,成功应用超重力气体净化技术,延长了管线运行周期,实现了酸气长距离安全输送。 山西焦化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聘用等工作,坚持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各项荣誉向技能人才倾斜,激励他们在创新创效方面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 多年来,山西焦化先后成立以劳模、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为代表的13个创新工作室,以岳伟明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例,成立以来共完成技术创新攻关36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荣获省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6项,山西焦化级荣誉10项。开展的精细化智能配煤系统的开发及工业示范、配高密度型煤协同危废处置炼焦工艺技术研究项目还被省化学工业协会评为国内先进水平。以各个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科技攻关和研发为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