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口现在大变样,没有了过去的坑坑洼洼,骑车路过也不怕颠簸了。”日前,在山西焦化铁路沿线明姜道口处,一名路过的居民连连称赞道口改造后的变化。 放眼望去,改造后的道口铺面平整,往日的波浪路、颠簸路已不复存在。道口改造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解决了道口铺面被碾压导致路面破损、塌陷的棘手难题,改变了道口铺面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的被动局面,大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系数。 引以为傲的是,《一种基于钢轨的铁路道口板结构》道口改造技术于今年8月份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专利的背后,凝结了创始人——山西焦化铁运公司工务段养路班班长胡三三的智慧和汗水。 说起改造的初衷,胡三三打开了话匣子,介绍了道口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铁路道口性能如何,对提高铁路、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养路班的重点维护区域。一方面,铁路各个道口机动车过往频繁,导致对线路的轨距破坏严重,造成行车隐患;另一方面,每次道口检修频繁、检修费用高、劳动强度大,直接影响了运输系统的连续运行。面对道口现状,胡三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2019年萌发了对道口铺面进行改造的想法,并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 改造之路不容易。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改造,首先需要材料,从哪里找材料?胡三三就从废旧钢轨堆里去“淘宝”。工作之余,胡三三一头扎进钢轨堆,寻找符合尺寸的钢轨,有了改造原材料,他又琢磨到一个点子——把多根钢轨串联在一起,铺在道口上,不就是一个钢制盖板吗?至此,改造思路成形。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才能把多根几吨重的钢轨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既结实又平稳的盖板,这是个棘手难题。 面对难题,胡三三主动应对,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咨询有经验的师傅,现场测量等方法,最终选择套用钢管支撑,用20毫米的碳钢螺栓紧固,将多根钢轨串联,形成不同尺寸的铁制盖板组合,有效解决了道口尺寸不一、整体性差、碾压承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使盖板尽早投入使用,胡三三加班加点,找来铲车搬运,自费购置氧气、乙炔等所需材料,在同事的配合下,历经近半个月的努力,制作完成第一付钢轨道口盖板,于2019年9月在韩家庄道口处安装铺设、混凝土浇筑,并一次性实验成功。 令人惊喜的是,盖板在使用一年后,不但解决了以往铺面被碾压、破损、塌陷变形等问题,而且道口铺面十分稳定,其抗压性与耐磨程度得到提高,道口铺面使用寿命延长,效果凸显的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每年可节省道口维修费用3万余元。初战告捷。胡三三信心百倍,加足马力,结合之前改造经验,经过多次现场蹲守观察,通过在盖板制作过程中增加横穿钢轨的螺栓横筋,调整混凝土比例,将单面护轨改为双面护轨等措施,完善了改造缺陷,增加了其科学性、坚固性和稳定性,改造技术不断趋于成熟。 面对改造成果及技术优势,山西焦化各级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山西焦化铁运公司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广使用。在胡三三的带动下,近3年先后制作完成7处道口的钢轨铺面,明显改善了铁路线路道口安全状况和公路运行状况。谈起道口改造后的经济效益,胡三三欣慰地说:“日常工作中,一个道口的一次大修投入费用近10万余元,若公司15处道口全部采用此技术的话,一次性可节约检修费用近150余万元,想到这里,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此项创新在各地方专用铁路道口属于首创,其制作技术、达成的效果可自成标杆,使道口安全实现了质的飞跃;使用废弃钢轨制作道口铺面,还可推广至国铁及其他地方铁路使用。”铁运公司工务段段长杨勇高度称赞该技术的创新性、实用性。 谈及下一步,胡三三说:“感谢公司让我们一线员工的发明创造‘实至名归’,这也激励着我加快改造公司剩余的几处道口,以科学性、专业性全力保障铁运线路道口安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