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渐丰,共赴秋实。依然记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给全球观众送上了一份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四季画卷,短片里一个节气一句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正是描写立秋时节的。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8月7日,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也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春华秋实就是指作物成熟,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虽说名字里带了秋,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日子却远未结束,所谓热在三伏,秋后一伏,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使谒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坛,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当日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炎热的夏季接近尾声,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几个月来被嫌弃油腻的荤菜,开始成为餐桌的“座上宾”,吃点浓油重酱的美食,补一补长夏的损失,美食佳肴,当然首选是肉,以肉贴膘。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这一天,家里总会给我做红烧肉、包饺子,配上蒸茄脯,那味道真的是绝绝子。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望不尽的千顷碧波,看不尽的秋色,嗅不尽的馥郁芬芳。我国作家冯骥才说过,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来显示出无边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人生亦是如此,不经历严寒酷暑,何以慰平生。有些遇见是生命的必然,有些失去是成长的铺垫。就像我们暂别火热的盛夏,迎接明媚的初秋。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我们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展生命的厚度。纵使消逝的岁月从指尖滑过,始终保持一颗青春活力的心灵,在似水流年里,欢腾跳跃。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乐耕心上田,静耘无忧地。让时光的双手,在生活里修篱缝花。看岁月的烟火,在日子里煮雨烹饭。在如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