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竟爱上了写作,愿意和无聊的文字打交道,以至于几天不练笔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记不太清楚在哪里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动作重复21次就能够形成习惯”,不知这句话别人是否验证过,但在我身上却是真的。 要想写好文章,阅读必然是前提。只有厚积才会薄发,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妇孺皆知。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我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原创文章可以发表到知名的报刊、杂志上。其实打小我也并不算是一个特别热爱读书的孩子,尤其是大家常说的名著,到现在为止我也并没有完完全全的阅读完一本,只是知道个大概,不至于在大家谈及相关故事情节时被贻笑大方罢了,仅此而已。即便是上学期间,唯分数论的学习模式也并不允许自己有足够时间投入到书的海洋中,享受课外知识带给自己的乐趣。 真正意义上接触到阅读应该是参加工作后,2013年7月大学毕业,同年10月就职于太原东山王封煤业。刚到单位时,由于专业的关系分在了安装队,体验了矿工的艰辛。每天在阴暗潮湿的井下工作十几小时,几个月后偶然的机会才调到行政办公楼从事文员一职,自此便和巷道说了再见。说是文员头衔其实也并没有接触文字类的工作,每天干的都是端茶倒水、打扫会议室的活,这样的工作在别人看来不屑一顾,却反倒给了自己很多读书的时间。时间长了,我竟发现阅读俨然成为一种习惯,而且阅读内容也由原来的文学类文章延伸到消息、通讯稿。 那时恰巧赶上单位缺通讯员,抱着学习锻炼的心态我便毛遂自荐,在党工部长张银山的推荐下,很快我的第一篇稿件《在安装队的日子里》便刊登在《东煤集团报》上,看着自己的文章,心中万分欢喜,即便仅是很小的一个篇幅都会激动万分。此后的几年里,我一边坚持阅读,一边负责好单位新闻的宣传报道工作。 2014年,太原市国资委举办了一届“三八”阳光女性的征文比赛,再张部长的鼓励下,我的原创文章拿下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第一次写文学类的稿件就获得如此高的殊荣与肯定,于我个人而言的的确确是很大的动力,后来我便在写好新闻稿件之余尝试着写一些随笔、散文类的。 2017年的一天,同样在读着报纸时,一个念头突然闪现,何不把自己写的稿件投稿到《中国安全生产网》试试,很快我便按照报纸上的网址点进去,看到右上角那显著的“投稿”二字时,一种久旱逢甘露的喜悦涌上心头,怀揣着惴惴不安地心情按照提示提交了稿件,我深知有很大可能会石沉大海,但依然抱着侥幸的心理时不时点开查看投稿结果,当稿件右上角赫红的“选用”二字出现在我眼前时,刹那间我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三确定才敢“手舞足蹈”。就这样在2017年4月26日《中国安全生产网》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原创文章《你来当“安全”的代言人,我看行!》。发表后的第一时间里我便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与朋友们共同见证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引来朋友们的疯狂点赞。 后来我用同样的投稿方式把稿件投给《中国煤炭网》。2017年8月22日《中国煤炭网》发表了《一颗坚硬的“洪”石》,2019年1月29日《年味》登上了《中国煤炭报》,2019年2月21日人物稿件《太原东山王封煤业有限公司职工陈云香》的事迹报道发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在报上又发表了《我们的煤矿工人》《看戏》《樱桃熟了》《我的母亲》《母亲的爱》《走进知青大院》等几十篇文章。 文章能够在“黄金”平台发表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在《中国煤炭报》编辑任珺莹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以及刘庆邦老师的多部作品,这些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为我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随着阅读量的与日俱增,练笔的日积月累,我越来越享受到遣词造句的快乐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笔创作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相信每一位文学创作者都一定深有同感。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长期生活在一个特殊的领域——煤矿,对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在这片几乎无人问津的土地上却时常发生着感人的事。当年路遥先生写出了文学巨作《平凡的世界》,刘庆邦先生写出了小说《神木》,张弛导演拍出了《地下的天空》,可见我们的煤矿是一座充满了无限资源的艺术宝库。 我认为矿工是最可爱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在极其艰难恶劣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光和热,他们的故事最应该被书写,他们的事迹也最应该被铭记。 23岁毕业那年毫不犹豫选择了煤海,9年的时间弹指一挥,告别了繁华,奉献了青春,收获了感动,书写了真诚,生活在一个看似贫瘠的地方,我却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