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时代,但幸好对文字阅读,我还有些不明所以的偏爱和执着。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连玩游戏也有点笨手笨脚。我一度以为,自己要过上被嫌弃的一生,小小年纪便常常黯然神伤。直到有一天,我去了新搬来的邻居家,在客厅里,竟然看到了一个书柜!
那个暑假,在邻居家的小书桌上,我和小伙伴抢过《故事会》,抄过作文书,也扳着注释读过艰涩的文言文。阅读这件事,迅速收服了我飘飘荡荡患得患失的心,让我总算在失落的世界里找到了救命的诺亚方舟。从此,我以一颗赤子之心迷上了阅读。在家里,所有带字的纸张,我都翻出来看个究竟,实在没看的,就背成语字典,读作文范本。去亲戚家玩,看到书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样,躲到一个小角落一头栽进书中的世界。上了中学,我从邻居家借来了快散掉的四大名著,看得天昏地暗,茶饭不思。现在,我常常自嘲自己的脑子像漏勺,一边看,一边忘,好像丧失了储存功能,有时甚至像开了个黑洞,宝贵的知识“扑通”一下掉黑洞里,自己都无知无觉。但年少时的记忆却像生了根,任凭时间的洪流冲啊冲,却稳稳当当存放着。关于四大名著的早期记忆,像一些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情节,绝妙的诗文,在我的脑子里还能穿越二十载,回来跟我相见。高中时课外阅读时间终究少,西方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在枯燥的学习生涯里,只给了我惊鸿一瞥,但这一瞥足以带着好奇的我,走进新的文学殿堂。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这个殿堂里,我也只是当了个参观的游客。不过参观的经历却也终身难忘——我在大学那个发着霉味的藏书室,如饥似渴地读过很多书,文学类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哲学类看得一知半解,神思恍惚。我不知道这些书带给了我什么,也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大概只是贪图阅读带来的平静和充实吧。
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的书卷气,对于虽读书但缺乏系统性、计划性的我来说,可能是一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度。现在,我读书越发粗陋,一些书兴之所至买回来,却读着读着半途而废;一些书看得时候走马观花,读完了,脑子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我还曾有过很多沉迷喧嚣,把阅读抛诸脑后的日子,也常有想提笔写点什么却哑口无言的窘迫体验。还好,为了塑造爱学习的好妈妈形象,我不得不沉下心来,在孩子面前潜心阅读,这样无意中又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总算磕磕绊绊地把阅读的习惯延续下来了。
以前采访一个基层队长,在读书上他很有心得,随便说说自己读过的书、读书的量,都让我自愧不如。我常常打开浩如烟海的购书网站,却不知道该买什么书,便让他给我一些建议。他说,重要的不是读哪一类书,而是先开始阅读这个行为,你可以从你手头的书读起,渐渐地你就会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我深以为然,并生出时不待我的恐慌感,赶紧着手实践。
所以,当你迷茫,困惑,甚至失落无助,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先开始阅读吧。书山有路勤为径,有路找路,实在找不到,停下来看看风景也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