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学语时,过年的样子已然没有记忆。从记事起,内心就觉得过年是一件很隆重和快乐的事情。
一进腊月,全家就开始忙活。腊八蒜肯定是要腌制的,腊八粥也少不了。临近小年,就更忙碌了。理发是必须的,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小时候的儿歌至今没忘——“二十三稀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耳濡目染,从小我们也跟着她学会了不少技艺,比如剪窗花、糊灯笼、做纸花,她在做活计的时候总是快乐地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我们都愿意围在她的跟前。以前过年挂的灯笼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我们自己做,每年一个样式,很别致,每当听到街壁邻居的赞美,小小的我也颇有些成就感。剪窗花就更不用说了,全村的样式我家的最多最好看,邻里乡亲都来讨要样子或直接请母亲和姐姐们给她们做。
年三十中午,男人们贴好春联后,全家人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通常是父亲准备菜肴,母亲和姐姐们剁馅包饺子。包饺子的时候,是有忌讳的,只能说包好了,不能说包完了。傍晚,全家围坐在一起,准备吃年夜饭。吃饭之前,必须要先敬奉先祖,在一个小瓷碗里盛上小米,烧四柱香。烧香也是有讲究的,先要洗手净面,端正衣装,仪表庄重。煮好的第一碗饺子要先敬给祖先,这是规矩。全家人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互相说着吉祥话,父母亲也破例允许小小的我喝上一点小酒,以示又长大了一岁。收拾完餐具后,就是守岁了,泡一壶浓浓的香茶,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摆放在桌子上,合家围坐,嗑瓜子、拉家常,从收音机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贺岁节目,有了电视机以后就改成收看春晚了。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点上一只大灯泡,通宵亮着。爬上房顶,环望四周,整个村庄灯火通明,各式灯笼,闪闪烁烁,一片光的海洋。
正月初一一大早,母亲早早就把大家吆喝起来,督促我们换上干净整齐的新衣服,父亲早已洗漱得当,在院子里点燃了谷草和柏树叶,全家围成一圈烤旺火,七嘴八舌,共祝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谷草是提前准备好的,寓意节节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好。柏树枝是从附近的经纬厂摘的,每个门上都要插上一枝,寓意驱瘟避邪、长命百岁,剩下的放在谷草上一起燃烧,既助旺又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新年的第一顿饭必定是饺子,吃饺子寓意“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母亲在包饺子的时候,会把一枚硬币包进饺子里,谁能吃到,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将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春节的上午是孩子们的天下,天还没亮就有孩子们来拜年了,我们村子小、人口少,大人小孩都认识,基本上都会挨门挨户去拜年。有高寿老人的人家去的人会更多一些,遇上年景好,老人家一高兴,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是免不了的。通常,都是给孩子们两颗水果糖,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装得鼓鼓囊囊。家族较大的,晚辈们会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去拜访,新媳妇们会在丈夫的带领下拜见长辈。
中午自然又是一顿丰盛的团圆饭。下午的时光,熬了一宿的孩子们困得直打瞌睡,大人们安顿好家里后,女人留守,男人们便会出门去,见见村中长辈和相近的邻居,话题无非是去年的年景和今年的打算。
放炮是让男孩子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一件美事。当年,农村大部分都是放二踢脚和鞭炮,二踢脚我们称之为大炮,鞭炮称之为小炮。为了实现有炮可放的梦想,除了家境较好的孩子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外,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们早早就开始筹划了,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以期实现这个梦想。资金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搞点小副业,比如夏天就开始养几只兔子、时不时捡点废品破烂卖,特点是周期长、收效大。这是麻雀战。二是利用现有资源,比如冬天家家都要烧土炕,秸秆草灰既可以换钱也可以换物,家里大人想换点盐酱醋,孩子则想换点鞭炮或小玩具,这就出现了矛盾。于是孩子们就变得勤快起来,先下手为强。这是争夺战。第三种手段就有点不大光明,隔三差五从鸡窝里偷颗鸡蛋卖给代销店,每次不敢多拿,怕被发现挨揍,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是持久战。总之,就是要实现过年有炮放的目标。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再为放炮梦而烦恼,但春节放炮的情结始终如一。每当听到院子里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的炮声,就像听到催人奋进的号角,这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直到有一天,城市全面禁炮,又逢过年时,再也没有当年的感觉。除夕夜,住在高高的楼里,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农村的上空,点点的烟花,说不清的滋味……
春节的讲究是比较多的,比如一进腊月,拿东西都要轻拿轻放,防止摔碎。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得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家里要和睦,不能抬杠吵架;腊八节、小年、春节这几天,女人不能回娘家;大年初一,家里不能动笤帚;小年这天,要用糖稀瓜祭灶;春节前,外借的东西要还给人家或要回来;年三十得留隔夜饭,以示年年有余;正月初一到初五,女人们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院子;正月初二,要扫墓祭祖(这个习俗因地制宜);正月初五,扫院子放鞭炮,俗称破五崩穷土等,不一而足。
正月初三,人们开始外出拜年。老榆次人讲究初三拜丈人。一大早,老姑娘、小姑娘们就开始忙上了,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嘴巴闲不住地编排着孩子和丈夫,直到认为满意。临近中午,姑娘带着姑爷和外孙回到娘家,这是姑娘们最得意的一天。想当年,只身一人赴疆场;现如今,领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回到根据地,彰显了一个成功女人的自豪与骄傲!娘家人的接待无疑是隆重而热烈的,这是自己姑娘的体面,含糊不得。孩子们自然是油胀肚满,红包丰厚,欢喜异常。
初四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亲戚们平常各忙各的,疏于走动,春节拜年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平时不常见的在正月都要见见,这既是礼节更是血亲的绵延,直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香甜的元宵阻挡不住人们走出户外的脚步。元宵文艺表演是迎春的又一道大餐,所谓的文艺表演实际就是街头闹红火,是由各企事业单位和乡村代表组成的街头演出。选一条宽敞热闹的街道,搭起临时指挥观礼台,便是表演的场地。演出的节目除了大型彩车的展示,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威风锣鼓、军乐队演奏、划旱船、大头娃娃、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抬棍、挖棍、背棍、扇舞、花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等。人们尽情地展示着过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之夜,自然又是个不眠之夜。离村三四里,是一家生产纺机的大型国企,元宵活动很是丰富,附近的人们便纷纷前来观看,赏花灯、猜灯谜、逛夜景。晚上九点,皓月当空,大型烟火燃放活动如约进行。天空上,满天的星花、绚丽的色彩,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让人驻足不前,流连忘返。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良宵盛会喜空前!
元宵节过后,这个年还不算过完。还有正月二十的小添仓节和正月二十五的老添仓节。其时,家家添买米面柴炭、蒸两笼胖乎乎的添仓馍馍是必须的。添仓日人们必须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举行活动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放架火是祭祀的主要形式。架火用不同造型的彩纸、彩炮、彩灯、彩旗装饰而成,制作工艺繁多复杂。架火一般高十几米,主体框架全手工绘制,塔顶有十二三层,每层都用桌子装饰成殿宇楼阁。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对称,恰似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一般要顶三天,最后一晚点火燃放。这期间,人们围绕着架火敲锣打鼓、欢歌载舞、尽情宣泄。放架火的那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全家出动,纷纷赶来,现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争相一睹为快。但见流星飞穿、疾如闪电,宛如火龙飞舞,簇簇火花相互交织,金碧楼阁忽隐忽现,场面蔚为壮观,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添仓节是过年的尾声。自此,庄户人收拾起心情,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孩子们也收敛了张狂,老老实实坐下来读书;上班的开始安心工作;买卖人谋算起赚钱……各行各业一切又恢复了常态。
过年,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怀!年复一年,启启承承,无穷无尽……
年,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沿承过去,孕育未来。
好好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