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2019年,潞安集团漳村矿坚持“创造精神是社会活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的指导思想,通过全方位培育创新生态,千方百计推进高端创新、全员创新,变“会创新”为“慧创新”,形成了一批推得开、立得住、叫得响的创新成果,打造了矿山发展新动能。
架天线: 从“内容+”到“价值+”
漳村矿党政一致认为,创新工作首先要体现在系统创新上、管理创新上,只有创新生态、创新土壤建立起来了,整体创新工作才能从“内容+”实现“价值+”。
漳村矿围绕“技术创新、装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深化创新机制改革,规范项目申报流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严格落实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营造公平包容的创新环境,打造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催生一批叫得响的管理创新项目。实施的正负双向安全激励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安全管理;推出的员工安全培训“工时积分制”,将安全的主动权交给了员工自己,对现场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安全讲堂、技术讲堂、薄弱人员培训转化课堂、行动教练课堂、道德讲堂”为主要内容的“五个讲堂”,成为管理的一张名片;还有“13345”人才培训机制,员工素养提升“十个一”工程,“三化一提升”党建管理,党建创新项目“招标”式管理,“强‘三基’、提素质、铸品牌”党支部书记论坛等一批管理创新项目,不仅有内容,而且更有价值。
同时,漳村矿依托智能化矿山建设这一契机,积极推广采区顺序无煤柱开采、煤巷高效掘进岩巷快速掘进、Y+高抽瓦斯治理、北斗精准定位与3G通信设备运行高效融合、千米钻机精准打钻高效抽采、智能机器人快速精密焊接等六大核心工艺,不断提升矿井集约化、智能化水平。
结硕果: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创新成果决不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而应该是“军体拳”,讲究实战,招招有用、管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漳村矿不仅有“说法”,更有“做法”。
漳村矿大力实施全员创新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型”的全员创新体系。不断深化和拓展“小改小革”“五小”竞赛的内涵、领域、空间。搭建起了以“总工办”为主的高新技术、小改小革制度保障平台;以“生产服务中心”为主的小改小革创新孵化平台;以“专业技术副总”为主的技术攻关指导帮扶平台;建立了创新工作微信交流平台,为职工创新提供了保证平台。
同时,还进一步深化创新机制改革,培育创新生态。规范项目申报流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每半年组织对“五小”成果进行汇总评审,积极鼓励有想法的人、激励有成果的人、重奖获专利的人。坚持创新项目“必须有专利、有成果、有实效;必须能成功、能应用、能推广”的“两个必须”原则,使职工的“独门绝技”变成“大众法宝”,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生态的建立,催生了一大批“效率高+效益好”的双赢项目。2019年组织科技成果申报56项,管理技术创新获奖37项,党建创新收集42项,小改小革立项验收297项,评审出优秀项目93项。
育创客: 从“单打+”变“团队+”
让“创客”漳村成为每一名职工的一种共识、一种责任、一种自发行动,全方位打造“创客”漳村,如今在漳村矿早已是普遍共识。
漳村矿大力实施全员创新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型”的全员创新体系。围绕“技术创新、装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深化和拓展“小改小革”“五小”竞赛的内涵、领域、空间。规范劳模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日常运行,加快生产服务中心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党员、干部、技能大师的带头引领作用,引导更多人爱上创新、喜欢创新、投入创新,真正将各平台打造成了推动矿山发展的“人才培训室”“技术发散地”“发明示范点”“成果孵化器”,创新人才培养也从“单打+”变为了“团队+”。
孙鑫主导、参与的水仓用自动清挖机项目,简单的创意背后着实解决了大问题,不仅劳动效率提高了一倍多,而且使用成本降低了30%,该项目也成了以孙鑫名字命名的一项创新成果。由张亮、张永军、罗明坤、房惠强创新设计的2308工作面运巷柔模沿空留巷方案,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为更好地加强沿空留巷的生产组织提供了“漳村建议”。多功能孔口控水防喷止压装置在探放2505采空水中的应用,浓缩机增加提耙参照标尺改造,锚杆预紧力矩控制装置,压滤机液压系统改造以及抽采钻孔封孔效果正压打压检测表设计项目,让更多爱好科技钻研的“好工匠”“巧工匠”成为矿山新时代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