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2月31日> > 总第201949期 > C1 > 新闻内容
柳林:踏上能源技术革命新路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牛志军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7年6月,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做出了“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决定。一个月后,拥有30座煤矿、年产能达4400万吨、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之一的吕梁市柳林县,率先以“政产科研”的合作模式拉开了该县煤炭行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帷幕,打开了产业提质升级的大门。

    柳林是全国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煤炭资源质优量大。全县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00亿吨、探明储量54亿吨,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但由于该地区煤矿长期采用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121”工法),资源回收率低、开采成本高、安全隐患多、地表环境破坏严重。主焦煤预计年产量为3500万吨,实际采出率不足50%。丰富的地热能资源、铝矿资源被浪费,以及受采矿的影响,柳林县现存塌陷、崩塌、滑坡等100多处的地质灾害,都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如何为县域经济发展精准解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一直困扰着柳林县委县政府。历经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在招商引资引智活动中,柳林找到了攻克壁垒的金钥匙  ——“无煤柱自成巷110/N00工法”。两年多来,柳林积极引进新技术,热忱拥抱技术革命,并通过精准帮扶、引进院士工作站等新举措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打造能源革命新平台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110工法”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何满潮院士提出的“切顶短臂梁”理论为指导,采用恒阻锚索对巷道顶板加强支护,通过切顶卸压自动形成一条回采巷道,把采煤与掘进统一起来,做到回采一个工作面只需掘进一条回采巷道,将传统的一面双巷变成一面单巷,取消了区段煤柱,实现了无煤柱开采。
   少掘进或不掘进回采巷道就可采煤,是无数矿工的梦想。“110工法”变被动“支”为主动“切”与“支”,使矿山压力变害为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安曾说:“‘110工法’是采煤技术的一场革命。”“110工法”不仅可降低成本、提高回采率,而且可减弱顶板周期性冲击压力,在安全生产管理、资源节约和降本增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柳林县县长刘惠民看来,引进“110工法”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这项技术既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又能通过减少巷道掘进显著提升矿井安全水平,还可以使地表沉陷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何乐而不为?2017年7月26日,刘惠民代表柳林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柳林县煤矿生产“科技转型”的新时代。
   2018年9月4日,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进下,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在柳林县李家湾光电子产业园区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作为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平台,院士工作站是柳林县落实省委建设资源转型示范区、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大举措。据了解,除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工作站还将主要围绕滑坡地质检测、矿井水热能利用、煤铝共采、智能矿井建设等项目开展技术推广、监测检测和研发工作。
   工作站由何满潮院士负责,4名博士后担任课题组组长,科研攻关团队包括7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据何满潮介绍,工作站将建设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和“N00工法”等技术的重要示范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工作站被柳林县委、县政府给予厚望,刘惠民多次指出,要坚持产学研一体,继续把院士工作站打造成山西能源革命新平台。工作站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面提升柳林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助推器,推动煤炭行业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开放、繁荣、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柳林。
 
推动高新技术利用
   柳林县坚持“边引进、边利用”的原则,在筹建院士工作站的同时,科研攻关团队提前介入,开展并实施高科技精准帮扶示范工程,在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项目上,初步选定下山峁煤矿等进行推广试点。
    下山峁煤矿,核定年产能120万吨,属于低瓦斯矿井。这个国内第一家引进“110工法”开采的民营煤矿企业,矿工们很快就被这项前沿的新技术打乱了惯有的工作方式。
    尽管大多数人接受过县里采用的顶板支护框架结构变成锚杆支护的新技术推广,知道每项新技术的掌握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但一开始还是不被大家接受。在他们看来,使用“110工法”,一方面,运输环节变多,运输量变大,安全上需要更操心,导致工人很反感,甚至有些矿领导也不能接受。另一方面,留顶板时,工人们得用恒阻器,切顶卸压得用“110工法”的技术,改变了工人们原有的操作方式,很多人感觉不适应。
    “所有的革新、革命都有‘阵痛’,我们矿也一样,但是等大家看到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后,就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当家人刘继平高瞻远瞩。”下山昴煤矿矿长贺程龙说,截至目前,下山峁煤矿“110工法”较传统的“121工法”提高了10%的煤炭回收率,减少50%的巷道掘进量,9101工作面回收煤柱收益按原煤价格550元/吨、原煤成本220元/吨核算,收益915.81万元,掘进巷道节约费用115.96万元,留巷成本196.22万元,实现利润835.55万元。
    刘继平,下山峁煤矿引进“110工法”的决策者,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他将原来的一座小煤矿逐步发展成了以氧化铝产业为主的集团公司,而煤电铝材正是柳林未来的主产业。下山峁煤矿引进“110工法”,正是他在面临煤矿资源即将枯竭时作出的睿智选择。
    在刘继平眼中,引进“110工法”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节约资源的好事。按下山峁矿一年采120万吨计算,不采煤柱的情况下或许只能开采5年,但如果用“110工法”开采煤柱的话,不仅可以延长企业一年左右的服务年限,还采出了将要被浪费掉的50~100万吨珍贵的煤炭资源。其次是提前培养了一支现代化采煤队伍,既为干部职工积蓄了就业竞争力,还成立了一支服务其他引进“110工法”煤炭企业的队伍,为企业增添了竞争力。第三是积极响应、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煤炭“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推广,先行先试,为兄弟单位技术革新少走弯路提供了样板。
    据介绍,采用该工法就是在进行高预应力恒组大变形锚索加强支护的条件下,在巷道回采侧进行定向预裂切顶。工作面回采后,顶板沿预裂位置滑落,利用碎胀的矸石维护形成下一个工作面的巷道。由于预裂切缝切断了顶板压力的传递路径,巷道应力环境大大改善,生产安全性得以增强。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实时监测成巷围岩矿压情况,根据矿压变化及时改进支护措施,使新工法得以顺利推行,采区回收率提高了10%,9101工作面多回收煤柱3.11万吨,价值2000多万元。
    柳林县副县长王建明介绍说,除下山峁煤矿外,柳林境内的华晋有限责任公司沙曲一号煤矿、二号煤矿等也先后引入了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并投入了使用。据预测,按全县年煤产量4400万吨计,全面推广使用以后,全县每年可节约660万吨煤炭资源。
 
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
   与此同时,柳林还引进了何满潮院士的“地质灾害远程实时预警预报”和“矿井地热能应用”等科研成果。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和提高预警成效,柳林县推广使用了院士工作站“滑坡牛顿力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在5个乡镇的5处重大滑坡和一处泥石流隐患点设置了55个监测点位用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通过一年多的试行应用,效果显著。
   刘惠民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在‘N00工法’‘煤铝共采’等领域支持院士在柳林展开科研攻关。让更多更好的新技术在我县推广应用。力争使柳林在能源技术革命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他还强调,民营企业要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与科研团队的沟通,积极推进项目的立项和落实。
   在产学研一体方针的指引下,有了科技与智力支持的柳林,有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有吕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柳林县产业素质将会达到有效提升,建设资源转型示范区,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步伐,柳林的经济发展也将会更加稳健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