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1月26日> > 总第201944期 > C6 > 新闻内容
汾河边上崛起的绿色矿山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两渡煤业生态文明建设亮点
新闻作者:通讯员 曹全胜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两渡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境内。矿区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南同蒲铁路与108国道沿矿区中部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企业前身是两渡煤矿,始建于1956年,1959年建成投产,2015年5月改制为山西汾西矿业集团两渡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井田面积84.38km2,批准开采煤层为2#~11#煤层,属低瓦斯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现主要开采9#、10#煤层,煤种以瘦煤、贫煤为主,可作炼焦配煤和动力用煤。
  
矿区环境生态化
  两渡煤业地面总体布置合理,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各功能区域环境整洁美观。近年来,两渡煤业高标准要求,以“破墙透绿,见缝插绿”为原则,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现矿区绿化面积56000m2,矿区在主干道两侧进行了绿化,种植了绿篱和树木,培育了多种花卉,整个矿区形成了高有参天大树、中有常绿乔木、低有草坪花卉的立体绿化格局,实现了四季常青的秀美景观,促进了矿山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资源开发科学化
  两渡煤业依法办矿,严格根据设计进行资源开采,矿井掘进和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矿井掘进、采煤、巷道、提升及贮存运输系统及设备均达到绿色开采标准;采矿、选矿技术工艺及设备均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根据矿井资料,矿井工作面回采率为97%,采区回采率均为80%,满足了相关规定要求。
  两渡煤业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及时治理损毁的土地,先后对崔家沟、河溪沟矸石山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其中对河溪沟矸石山投资4400余万元,利用植生袋植被生态恢复技术,覆盖矸石山300余万方,生态恢复面积150余亩,矸石山治理率达到99%,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8%,植被恢复系数达98%,水土流失控制率达98%。
  同时,两渡煤业还建立了固废综合利用制度,矿井煤矸石全部提供给汾西矿业南关电厂进行发电。工业场地内设置了分类回收垃圾箱,生活垃圾定期由两渡镇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分类处理。
  与此同时,两渡煤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标准化。该煤业建立了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制定了节能减排年度计划,并将全年的节能指标分解到各科室、区队;要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工作必须符合两渡煤业节能评估报告里的相关要求;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等均低于设计值;矿井主要设备符合国家鼓励支持的节能技术。
  
管理信息数字化
  两渡煤业建设有专门的科技研发工作室,以开展支撑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改进工艺技术水平,并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该公司研发及技改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研发及技改投入占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4.45%。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两渡煤业获得国家、省部级主管单位及行业协会的嘉奖,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全国煤炭工业文明煤矿”“国家级高产高效特级矿井”“山西省科技创新双十佳煤矿”等荣誉称号。
  两渡煤业着力推动矿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央水泵房无人值守项目、井下二采中部水泵房无人值守项目、井下二采中部变电所无人值守项目、井下局扇集中控制系统项目等已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地面变电所无人值守项目、皮带集控系统项目、井下无极绳绞车视屏监控系统项目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建设数字化智能矿山,实现了企业经营、生产决策、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树立了现代化矿山的良好形象。
  
矿区社区和谐化
  两渡煤业始终坚持主动承担、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承担社会公益事业,不断促进地方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共享资源开发收益,实现“开一方资源,惠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
  两渡煤业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开展“金秋助学”帮助困难职工子女等活动。该公司不断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提高了职工们的生活水平。职工文体中心配备有乒乓球台、台球室、羽毛球馆等各类场馆及健身器材;开放了图书阅览室、排球场、篮球场等各类活动场所,丰富了广大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员工的幸福指数,促进了文明和谐矿区建设。
  绿色矿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矿业领域的实践。两渡煤业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了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团结务实、勇于奋进的两渡人众志成城、步履坚定,正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绿色矿山的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