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阳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创新跨越发展纪实
阳城县阳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以煤炭生产加工经营为主业,兼营旅游文化、新型建材、新能源等多种产业。旗下拥有12座生产矿井,总产能达990万吨,资产规模接近160亿元,现有员工1.17万人,是阳城县体量最大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集团拥有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炭生产体系,下属各矿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拥有行业一流的安全防护“六大系统”,推行了千米钻机、物探化探、无人值守等新装备、新技术,按目前的储量和产能测算,未来20年内足可保证每年800万吨以上优质无烟煤的供给能力。
阳泰集团自2005年组建成立以来,阳泰人从未停止过创新发展的脚步,将创新始终贯穿于发展历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刻印在开拓奋进的道路上:这个作为全县体量最大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始终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近年来,阳泰集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县委县政府量身制定的“聚焦主业、瘦身强体、加速转型”的总体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机制创新 走激活之路 机制创新是保障一个企业高效运转的不竭动力。2017年以来,阳泰集团在机制创新上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有效促进了企业的良性运转。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集团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修改,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对煤矿企业领导班子副职配备、中层干部职数配备及选拔任用、机构设置、用工招录等作出统一规定。对标晋煤、兰花等周边企业,着力打造大数据管理运用平台,集成财务核算、资产管理、物资采购、人事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多种功能板块,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改进经营管理模式。以集团化视角和思维统领企业发展全局,聚焦“两增两降三加强”,通过经济杠杆的平衡调控、考核体系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管理服务升级和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搭建集团化、集约化、高效化的服务大平台,资源融通共享迈出新步伐。全方位推行销售统一结算、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全面预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在煤炭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话语权。
创新营销模式。投资2亿元建设300万吨规模的洗选配煤基地,以配煤为主、洗配结合,对原煤进行科学配比、精细分类,以稳定的货源和均衡的质量,深度对接下游产业和终端用户。同时,整合资源、拓宽渠道,致力于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精洗炭块包装加工基地,搭建网络化、专业化的营销平台和配送体系,努力把“阳泰清洁煤”打造成能源消费领域的知名品牌。
加强成本管控。针对因资源整合、“双突”矿井建设、非煤项目等巨额投入而造成的沉重包袱,多措并举降债务、去杠杆、控成本。推行生产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加强修旧利废,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降低生产成本。精简消化非生产富余人员,规范各层级人员薪酬待遇,降低劳动用工成本。做优增量、激活存量、主动减量,优化产业结构,优选投资项目,优化重组内部资源,助推优质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不断强化精细管理,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盘活存量资源,处置无效资产,剥离低效资产,实现健体强身、提质增效。加强物资供应管理,成立了集团物资供应中心,着力规范大宗物资、大型设备的采购审批流程。
能源创新 走清洁之路 进入新时代,阳泰集团贯彻新发展理念,随之走上“减、优、绿”的能源发展之路。把煤炭吃干榨净、变废为宝,抓住绿色能源商机,发展光伏产业,实现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是阳泰集团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
阳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志雄此前表示,在阳城县委县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下,阳泰集团正在进行着一场“产煤不见煤、产煤不烧煤”的能源革命。
让百姓告别祖祖辈辈烧煤的习惯,实现“产煤不烧煤”,集中供暖让民众共享清洁能源,亦是阳泰集团史无前例的创举。为了实施好县委县政府交付的这项民生工程,多年来,集团下属的蓝煜热力公司破解资金、技术、矛盾纠纷等很多难题,努力实现“挖煤汉”向“供热人”的角色转变。在集中供热的施工过程中,要克服山地复杂变化、公路、铁路、河道以及在雨季、冬季施工的很多技术难题,尤其是克服“县城高差128m、乡村高差240m”这一技术难题,创下全国供热高差之最。近5年来,共投资7.5亿元,实现供热面积567万平方米,使3.6万户居民、10万人口受益。2020年项目全部完成后,总投资将达到13.6亿元,总供热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全县将有110个行政村、22万人口受益。
面对传统能源日益枯竭,抓住绿色能源商机,冲刺光伏新能源,是阳泰集团在清洁之路上的又一大手笔。阳泰龙焱光伏产业基地项目,是阳城县引进的第一家新能源领域的高科技项目,由阳泰集团晶鑫煤业与杭州龙焱、晋城超能三家共同投资建设,占地约103亩,总投资5.5亿元,2017年11月开工,计划分两期建设成为2条4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线。目前第一条40兆瓦生产线已具备量产条件,二期工程将于2020年底完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创利税0.8亿元。该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光伏技术,生产的光伏发电产品具有光转化率高、电池性能稳定、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不仅可以建设高性能的光伏发电基地,还可以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幕墙、厂房车间装饰,为大规模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煤层气,俗称瓦斯,既是导致煤矿瓦斯事故的“杀手”,也是难得的清洁能源。近年来,阳泰集团大力推动瓦斯综合利用工作,矿区瓦斯年利用量达9000万立方米,井口瓦斯发电站总装机容量30MW,特别是正在建设的伏岩煤业乏风氧化发电项目总投资1.6亿元,装机容量15MW,可将矿井乏风和低浓度抽放瓦斯全部进行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瓦斯零排放。
如今,矿工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阳泰集团各煤矿的各个转载点都是通过封闭式的皮带运输,巷道里有自动喷雾进行雾化,原煤出井后从洗选、仓储到装车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不落地、不漏头”,步入矿区,几乎看不到煤的影子。
技术创新 走安全之路 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新装备、新技术是根本保障。今年以来,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中,阳泰集团一项项技术难题在破解。
改进装备技术。推广井下低负压大流量移动抽放泵,着力破解小西、宇昌、竹林山、伏岩等高突矿井瓦斯治理难题;全面推广探放水、瓦斯抽放施工“一钻孔一视频”工作,对钻孔施工进行全程监控;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对接山东科技大学、重庆煤科院等科研院所,举办了充填开采巷道支护技术交流研讨会,组织参加了智慧矿山安全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紧跟煤炭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和人才储备;在所属煤矿全面开展重大灾害治理、安全责任清单等“十化”攻坚行动,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大力实施生产系统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广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实施旧采煤柱复采、下组煤配采、井田村庄搬迁三大工程。开展瓦斯治理、防治水、坚硬顶板、薄煤层开采等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减人提效。同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推进安全生产与信息化高度融合。
在改进装备技术的同时,阳泰集团还针对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盲区短板、致灾因素等,特别是重复隐患和“三老”问题(老检查、老整改、问题老不彻底解决),以及工作面末采、搬家倒面、过构造过空巷等特殊时段和环节,全面进行安全自检,找准病灶、对症开方,逐条逐项抓整改,从头到尾盯落实。
事实上,阳泰集团为提升整体安全装备技术水平,他们一直在持续努力。目前,集团下属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85%,采区资源回收率达80%以上。资源赋存较好的竹林山、武甲、小西等矿采用一次采全高生产工艺,矿井综合工效达到行业一流水平。数字化、信息化的“六大系统”(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人员定位系统、矿井通讯、紧急避险)全天候守护着全集团5000余名井下从业人员。千米钻机、端头支架、物探化探等一系列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在瓦斯抽放、防治水、井巷支护等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今非昔比。
产业创新 走转型之路 近年来,阳泰集团以改革促转型,着力打破“煤炭市场好时,无暇转型;市场不好时,无力转型”的怪圈。他们站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跳出仅仅依靠煤炭这个圈子寻找转型发展之路,通过加快推动生物科技、新型建材、文创旅游等新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转型的坚实步伐。
蟒河景区开发项目。集团投资建设的国家AAAA级蟒河生态旅游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每年可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目前正在实施的蟒河景区接待中心迁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约180亩,拟建卧龙湾主入口综合服务区和桑林缓冲中转区,是蟒河镇“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底竣工后,将形成主景区观光游览,卧龙湾娱乐吃住的大旅游格局,持续拉动阳城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沁河生态景观治理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由阳泰集团旗下的泰沁公司负责实施。这是阳城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目前一期工程洎水湾湿地公园已完工,总投资1.6亿元,共流转土地560亩,绿化40万平方米;修建防洪堤防2km,铺设污水管道2600m,新建蓄水钢坝1座,南北渡口两个,蓄水约38万立方米,形成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二期工程概算投资8.4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将以沁河为纽带、古堡为核心,通过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文旅产业的整体打造,建设80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和100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实现沁河阳城段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构建全新的山、水、堡、景、村、城统筹发展新格局。
析城山生态旅游项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华仁葵教授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带领20多人的科研团队,在阳城县析城山历时长达17年的考证研究,科学推定析城山即远古之“昆仑丘”,是中华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中华文明的发祥圣地,并推出《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学术论著。这是对中华文明发祥、中国思想史起源、中国神话起源的创新探索,是对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突破。随着析城山即远古之“昆仑丘”的科学推定,开发析城山生态旅游项目意义重大,将为提升“晋善·晋美·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贡献晋城力量。析城山景区规划面积524.3km2,由阳泰集团开发建设,已累计投资2亿多元,建成景区道路20.9km,碾腰和北门2个服务区,以及水云轩、尚书苑、舜王等3处驿(客)栈。目前正在实施汤帝庙整体修缮、东门游客接待中心、圣王坪景区木栈道、麻地至北门“四好公路”等工程,为正式开业创造良好条件。“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阳城段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2020年底将建成通车,届时连通包括析城山等景区景点在内的,对于打开析城山对外旅游、连接中原城市群,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征弘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由阳城县征弘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阳泰转型产业集聚区引导入驻的首家企业。该项目占地约100亩,总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4条小米锅巴、2条山药脆片、玉米片及果仁面包片生产线,同时建设1000m3气密保鲜冷库及配套设施,年产10000吨休闲食品。项目于2017年7月开工,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已全部建成投产,二期工程计划于2021年4月完工。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8亿元,带动20多家农业合作社,拉动种植谷子5万亩和薯类作物3000亩,受益农户达1万多家。
如今,一大批转型项目在阳泰集团落地,转型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升,“一煤独大”的格局正在改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阳泰集团正以崭新的姿态迈上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