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集团余吾煤业创新实施新战略助力企业大发展
余吾煤业是潞安集团的一座主力矿井,更是潞安高质量发展的一座标杆矿井。该公司2002年开工建设到系统全面形成,便创造了全国特大型井工矿井建井多个新记录。从2007年正式投产至今,余吾煤业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在全面进入发展新时代的今天,余吾煤业更是用担当、责任、智慧创造着一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奇迹。 开创集约高效“新模式”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作为一个能源型企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集约高效是唯一的出路。余吾煤业将提升矿井集约高效水平置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以高人一筹的智慧、快人一步的速度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变革,实现了矿井自建矿以来最大的历史性改变和突破。
优化采掘衔接布局是确保矿井持续盈利能力和保证矿井“利润源”的最科学、最有效的办法。面对着有限的煤炭资源,余吾煤业主动作为,持续优化矿井采掘衔接,形成了南北翼“均衡布置、两翼稳产”的大生产布局,有效满足企业效益、产量“双提升”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在集团率先成立了由生产科、调度等多部门技术人才全面参与的“集约高效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科学、合理、统筹制定和实施中长期采掘衔接规划,系统分析现有采区煤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在优化生产系统、延长工程服务年限、升级设备使用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降低通风、供电、运输等成本支出的同时,为矿井集约高效生产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余吾煤业北风井西翼、北风井东翼、南一、南二、南五‘五区布置’的生产格局全面形成,为南北翼‘均衡布置、两翼稳产’的大生产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该公司生产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顶层设计,确保了余吾煤业在未来十余年乃至数十年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余吾煤业全面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建矿10年以来,该公司先后对矿井排水、通风、运输等6个单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智能信息技术,实现可监、可控、可追逆、可优化,最终在全面实现系统安全的同时,实现单个系统或岗位的“点上无人”,并深入探索多个系统、多项技术集成的智能化,实现了“面上无人”。与此同时,该公司积极探索和全面推广采掘新技术、新工艺,提升采掘效率,先后在采煤专业积极开展放顶煤、顶板预裂、水力切顶卸压护巷技术研究,挖掘煤炭回收潜力,提高单产水平,实现煤炭精采细采;在掘进专业深入开展“一面一策”高效快速掘进、8m小煤柱掘进技术研究,根据不同工作面地质条件,优化掘进巷道布置及支护参数,从管理、装备、工艺等环节入手,降低万吨掘进率,全面提升了矿井集约高效生产水平。
同时,该公司还通过全面推行“掘、钻、抽”复合型掘进队组建设,实现了多职能队组功能合并,实现了由单一掘进队变为负责掘进、打钻、抽采的复合一体化掘进队组,使瓦斯抽采效果和掘进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推广“采煤管支护,采煤能支护”,培育集采煤、辅助掘进、巷修等一体化的复合型综采队组,使队组配置状况更合理,人员配置比例及工效利用更科学,减少了外委队组的人力成本,实现井下劳动组织的持续优化。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该公司科学核定队组人员,全面推行“一优四减”,积极减人提效;在队组实行“以量计资,以件计资”的用工激励制度,最大限度激发职工效能。深化以劳动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化用工管理制度,规范长旷人员退出机制,从源头上真正实现了以“一岗多能,减人提效”的目标的同时,矿井集约高效生产水平全面迈上新台阶。
绿色矿山建设的“践行者” 走进今天的余吾煤业,碧水蓝天人清爽,秀美矿山气象新,“中国十大最美矿山”榜首企业名不虚传。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余吾煤业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移植到企业发展蓝图之上。积极推进环保工作常态化,全力确保各项综合治理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和提标改造项目的高标准、高效率完成。进一步强化管理、强化考核,确保各项重点环保工程的稳步推进,保证环保责任体系的有效落实,展现出处处新景,“余”韵无穷,“吾”光十色的绿色余吾新形象。
粉尘污染是煤矿企业的重点污染源之一,为了全面提升粉尘污染治理水平,该公司按照潞安集团“绿色生产”要求和自身矿井工业场地实际,精心设计和科学布局,对产出煤炭全部实行煤仓储存,进一步实现了产量大,煤仓储量更大,生态环境更优的出煤不见煤的无尘矿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对中央区矿井水进行了提标改造,采用“臭氧+活性炭”处理工艺,处理能力4000m3/日,处理后出水标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处理后的矿井水全部回用于生产、地面降尘、绿化、洗煤厂补水、消防补水,达到了国家污水处理零排放标准,把污水、废水变成了中水,同时,建设完善了矿区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矸石山治理是煤矿企业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更是老大难问题。为了彻底破解矸石山治理难题,该公司按照“重塑地貌、再造土体、恢复植被、复耕治理”的思路,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严谨的煤矸石填埋造田项目治理方案。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完善防洪与排水系统、挡矸坝、渗滤液收集系统、堆矸措施、封场、排矸道路等设施齐全,项目完成后全面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绿化效果,曾经往日幽暗阴深、满目荒凉的大山沟,变成了四季有果的“新田园”。
如今的余吾煤业可谓是“上有绿树遮天,下有绿茵覆盖,中间繁花锦簇,处处如画美景”,一座绿色美丽的新余吾冉冉升起在三晋大地上。
奋力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的活力之源。”近年来,余吾煤业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做文章,同时在优化创新环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方面真正做到了依靠创新驱动走出一条“科技强企”之路。
“创新创效关键在人,在扎实推进创新工作过程中,要务必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一个课题。”该公司创新办负责人如是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余吾煤业‘1368’(即一高地、三评比、六平台、八小组)创新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并成功建成了第一个创新项目孵化站。”
“1368”即“一高地”:设立公司“创新高地”办公室,作为公司层面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的展示地点,主要展示公司历年取得的专利、获奖成果及优秀创新项目,将每季度优秀项目做成模型在此展示,举办创新展览会时直接将模型进行展览。“三评比”即“现场应用类”创新项目评比、“管理提升类”创新项目评比、“党建工作类”创新项目评比,实现公司创新评比工作的全覆盖。“六平台”即“瓦斯治理研究中心”“王岐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党支部创新论坛”“高精尖变频设备管理及维护小组”“基层单位创新小组”“常青树创高工作室”,作为公司创新项目的孵化站,增添基层创新动力。“八小组”即设立安全监管、生产组织、机电设备、技术体系、瓦斯防治、经营管理、后勤保障、党群文化8个创新专业组。
今年以来,该公司持续强化“人人都是创新主体,岗位就是创新平台”的理念,在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宽松环境和“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文化氛围的同时,依托“1368”创新平台先后成立了“余吾煤业公司创新工作领导组”,设立了创新管理办公室,以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难点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努力打造创新型煤炭化企业。去年,该公司仅小改小革项目就有260项,直接带来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其中有36项创新专利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受理通知书。同时,该矿还积极组织开展了“五小”创新竞赛、技术比武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全员创新意识,焕发科技创新活力,使全员创新热情被全面激发。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电缆防拉脱闭锁装置的应用、支架前梁千斤顶辅助安装装置、顺层钻孔串孔位置负压检测装置等一系列创新项目先后在该公司落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余吾煤业还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矿井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刚性约束各级领导深入生产现场动态发现和破解制约生产的难题;定期主持召开创新工作会,组织相关人员围绕着创新制度的编制修订、先进技术及新型设备的引进、蓝点计划等进行讨论和研究,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发挥着“把方向、明思路”的积极作用。
“只有健全完善创新的相关运行机制,才能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该公司创新办主任周煜博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为了不断提升矿井创新品味,该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创新项目评审委员会,按照工作职责,审定年度创新项目计划,论证公司重点创新项目的立项,并对公司创新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和成果评审、评价。为了全面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专门建立健全了《创新成果考核奖励制度》《蓝点人才评价考核管理实施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从技术人员管理、项目立项评审、实施、考核、优秀创新成果奖励等一整套管理体系,使创新工作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科学。
今年以来,该公司发掘涌现创新项目500余项,其中基于“小”承载结构的掘锚一体快速支护技术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回采动压下大巷群加固与卸压综合控制技术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二等奖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已然成为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作为成就新业绩。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面对新挑战,新一代余吾人昂扬斗志再出发,他们正在用自己手中的如椽大笔,书写着集约高效示范矿井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