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煤电集团三交河煤矿推行“巷长制”管理模式见闻
巍巍吕梁,群山环抱,翠绿叠嶂;滔滔汾水,三河交汇,龙游曲沼。在这里,汗水与激情携手,唤醒一方沉睡万年的煤田;在这里,传承与改革并肩,绘就一幅全员创新的画卷。 霍州煤电集团三交河煤矿位于洪洞县左木乡三交河村。矿井始建于1971年,井田位于霍西煤田西南部,面积28.03km2,共有2#、10#、11#三层可采煤层,地质储量1.45亿吨,可采储量1.03亿吨,核定生产能力300万吨/年,配套入洗能力300万吨重介选煤厂一座。1997年,霍州煤电顺应改革浪潮,抢抓发展机遇,将这座历史上曾经两次发生瓦斯爆炸的县营小矿纳入集团,开创了国有大型煤企整合地方资源的先河。20多年来,一代代霍煤人咬定青山,擘画蓝图,始终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姿态,不断在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制度革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始终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向一切制约发展的障碍和藩篱开刀。 头脑风暴“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年年初,“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春风刮进了这座老矿,一场“知大势、明职责、找差距、抓落实”的活动在全矿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
调研报告像雪花般飞来,问题统计也在紧张有序中进行。经过认真筛选,发现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在井下现场管理方面,科室觉得区队职工不配合,区队觉得科室管理不到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想法不同、理念不同、认识问题角度不同,有矛盾很正常。”“一团和气了反而危险,这能有什么改进空间?”统计结果出来后,大家议论纷纷。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三交河煤矿矿长李岩面对议论声,回答得斩钉截铁。“头脑风暴大讨论,集思广议想办法。干部职工考验我们管理能力的时候到了。”
头脑风暴大讨论上,李岩提出,我们应该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让各生产口副科级以上人员担任“巷长”,各区队队长或书记担任巷道的副巷长,共同负责该巷道隐患排查治理、安全事故防范、巷道生产标准化建设,协调解决该巷道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横向管理的基础上,添加一道纵向管理线,让科室的理论知识接受现场突发状况的检验,给区队的干部职工上一堂理论课,让思想和实践充分在井下一线碰撞融合,实现提升“双赢”。
想法很完美,可如何解决“该谁管、谁来管、怎么管”的终极目标,保证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家联系工作实际,突出目标导向,紧盯“责任人必须既挂帅又出征”目标,连夜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根据井下巷道实际情况,三交河矿管理层将井下分为4区29巷,设立了由各业务科室正副科长担任巷长,队长书记担任副巷长,安全处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总工程师分别出任4区区长,矿长出任总巷长的框架,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和相关要求。同时从责任巷道安全指标、现场监督管理、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精细化达标建设、出勤、参会、培训、创新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了详细的巷长考评打分体系,结合巷道改良进展情况,作为“星级巷长”“星级巷道”评定的重要标准,并严格执行《基本安全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实行月考核、月兑现、季评星。
织网工匠 “让井下现场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大讨论讲话中也反复强调,“要抬升工作标杆、提升工作质量”。为确保“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坚持”在矿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交河人自我加压,从勤于学、勇于担、严于质、善于新四个方面入手,开启了创新提质再出发的新征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通过‘巷长’这个新岗位织好安全网,必须有‘工匠精神’,用绣花的功夫在细实之中见真招。希望大家不断攻克发展难题,早日实现责任巷道安全隐患、‘三违’零目标。”在宣读完“巷长制”相关管理规定后,李岩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为确保自己负责的巷道隐患、三违早日达零,巷长们摩拳擦掌,现场监管的内生动力空前加强。
生产副总经理李振华是11-003巷的巷长,第一次开队委会就拿出一叠设备信息卡,要求全员开展设备认领承包,建立微信群,每天下班动态汇报,确保责任到人。
安全科科长刘建强是11-1042巷的巷长,工作面跟了一个班,出井后就给队组规章制度上加了一条:溜煤眼处值守人员每两小时向队部汇报一次。理由是当班一人值守,容易发生睡岗。
85后副科长郭峰是二采区回风巷的巷长,冥思苦想了一天,开始在各个风门前挖槽插板刷黄漆,设置警戒线。这样既保证了风门开关时不伤人,也保证了胶轮车停在安全距离不伤风门。
生产科科长王志刚是11-1041巷的巷长,跟了三个班后他惊讶地发现,以往检查时看到的都是工作结果,跟班后才发现总有个别工人不是操作习惯不好,就是操作工序颠倒,手把手教才能学会,便成立了“微课堂”,每周一、周三开班,广而告之邀请大家现场学习。
调度室主任韩学军是10-1052巷的巷长,每次跟班发现动态不达标的环节,他总能讲出规程规定的内容、原理、因违反标准出现的事故案例,既加深了职工对规程的记忆,又强化了职工对事故案例的认识。
职工不再“怵”检查,巷长不再只提问。巷长越教越熟,职工越学越喜。职工们开始养成随时自检的好习惯,有位职工还作了首打油诗:科室检查提要求,一问队长急挠头。如今查完不用愁,巷长来了就不走。
一人把关一人安,人人把关稳如山。如今的三交河矿井下,梯型的巷道变成了矩形,回风巷里也是动态干净整洁,班后微信汇报动态已成常态,科长不借业务保安之名高队组一等,队干不以现场复杂变化为由胡干蛮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初见成效。“巷长制”与矿、科、队横纵交织的管理模式取得明显效果,今年8月份的矿井安全管理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隐患条数同比下降17%,“三违”条数同比下降41%。“以巷保线、以线保面、以面保区、以区保矿”的大网状、全覆盖安全管理格局完全成型。
创新沃土“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巷长带头干,工作没困难”成了职工们的共识,看着四星级、五星级巷长们组织学习出了实效、创新方法打通了现场管理的“梗阻”,三星级巷长们纷纷追根溯源分析隐患“土壤”,向隐患”老巢”吹响了攻坚“集结号”。
生产科副科长荀建梁是回采10-203工作面的巷长,他持续观察后发现了井下单体液压支柱压力不达标的根本原因:职工操作不认真是表象,乳化液配比浓度忽高忽低才是关键。他一边紧抓泵站司机培训,一边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很快,一份建议采取集中供液的报告摆上了“总巷长”李岩的案头。经认真对比、严格论证,集中供液站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集中供液既从根本上杜绝了井下现场乳化液配比浓度不标准、乳化液运输及现场配比过程中的抛洒浪费现象,又有效避免了乳化液在井下配比时水中杂质、空气中粉尘对乳化液的二次污染,保护了井下回采工作面的液压设备和供液循环系统。
机电科科长孔耀滨是运输大巷的巷长,他发现巷道里排水沟的盖板“服役”过久,有一大批需要更换,经打听得知因为盖板特别重,购回盖板的运费比盖板本身的价格还要高。针对这一难题,他立即带领运输工区职工开展班后新盖板自制。他们从矿坑代车间运回无加工价值的断锚索、断锚杆等旧废料,利用现有设备切割,自制混凝土,按规程要求放入模具自制盖板。奋战两周,自制盖板1500块,为矿井节省购买费用45000余元。
创新的东风从井下刮到了运输大巷,又从运输大巷刮到了选煤厂。选煤厂职工程韶华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研制出了可在运输货物时对货物进行称重的计量铁锹,加快了采样包装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后进”巷长、副巷长处理隐患不积极,每日早会开展“风险、隐患”自述,讲隐患内容,谈处理、防治措施,接受大家评议;开展“4·21瓦斯爆炸事故反思”,职工自编自导自演,邀请事故亲历者上台,让职工近距离感受事故对个人、家庭的伤害,凝聚职工保安全共识;队组参与竞赛不积极,开展“不放心队组”评定,让“不放心队组”既丢面子又失票子;职工井下用餐易产生饮料瓶、包装袋等白色垃圾,井口站台,矿领导将安全背包、保温杯递到职工手中,叮嘱职工时刻保安全、随手保护环境、关注自身身体健康。
严格执行“一停四追”,力保安全检查“抓铁有痕”;开展“人人培训、人人过关”巡查;举办班组长安全知识竞赛;引进EBZ200M-2型掘锚机;选煤厂升级改造浅槽预排矸系统;“十个一”特色活动解锁主题教育新模式;开设职工心理健康咨询室……创新引擎启动,一场不分岗位、不分工种的全员创新热潮迅速铺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涌现,整个矿区处处展现出“创新之火燎原”的景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一代的三交河人,每天看着自己用匠人精神厚植出的创新沃土,百感交集。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总巷长李岩信心满满:“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下一步,我们要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劲风,用办法促变化,看变化增想法,跑出创新‘加速度’。”
革故,方能鼎新。梦想,总是与勇气为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