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0月15日> > 总第201938期 > C1 > 新闻内容
大手笔推出“减、优、绿”破题之作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刘振兴 通讯员 王志华 赵贤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煤集团一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生动实践
  5月10号,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任务》,把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列为2019年工作重点任务之一。“不当煤老大,争当排头兵”,山西率先出台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行动方案。到2018年底,山西3年共淘汰煤炭过剩产能8841万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57%。明确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提质,节能优先、低碳引领。“减、优、绿”三个字概括了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始建于1956年、具有63年的传统国有大型骨干矿井——阳泉煤业集团一矿来讲,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逐步增加、经济可采储量的减少,高地温、高地压及冲击地压等灾害日趋恶化,严重制约着矿井安全高效发展。为破解60多年老矿开采过程中的诸多难题,阳煤一矿领导高瞻远瞩、科学谋划,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原“1+1+4”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出契约化管理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在优化生产布局,确保矿井采掘平衡,加强采区设计审核管理,切实做到减水平、减头面、增效益,“一优三减”得以进一步推进,逐步探索出了老矿千米深井安全高效开采新模式,为矿井安全生产、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产量和目标利润均超额完成了集团公司指标,实现了低成本运行和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是阳煤一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过程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一矿人在阳煤集团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为总目标,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开发利用,坚定不移地走“减、优、绿”发展之路,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改革引领,书写了矿井高效发展的新篇章。
  “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最终还需要我们全矿上下有担当、有作为、有创新,用非常之力、持恒久之功来推动能源革命在全国率先破题,转型事关全局、事关长远,项目事关增长、事关发展,我们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阳煤集团一矿矿长王立武谈道。
  
深化管理模式
突出“改”字激活力
  像许多老国企一样,阳煤集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暴露出了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效率低下、活力不强、历史包袱沉重、冗员繁多等问题。对此,集团审时度势,提出“契约化”这一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在集团公司全范围推广。
  一矿紧跟步伐,结合本矿实际,不断探索企业改革之举,紧紧牵住契约化管理这个“牛鼻子”,坚持把承包制进行不断拓展延伸,通过制定契约、规范契约、履行契约,实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打破“大锅饭”体制,把市场化理念引入到企业内部管理,转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认识,形成目标倒逼机制,将契约关系延伸到岗位和个人、拓展到生产经营的最末端,推出项目契约化和岗位契约化管理,单个工作面、单条巷道、单项工程、单个环节以契约的形式,成熟一个、承包一个,最大限度地实现岗位增值、个人增收和企业增效。
  通过不断创建干部、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在近年来实施的二级管理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坚持“自然减员一批、鼓励休养一批、自愿离岗一批”的工作思路,破除旧机制体制障碍,精简管理层级,严格控制管理人员职数,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结合本矿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全员赛马、末尾淘汰、接受培训、竞聘上岗”实施方案》,通过对当月所有员工的劳动纪律、工作质量、一票否决项目等情况的公开评议,分工种、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对经过理论与实操考试合格后的离岗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实现了淘汰人员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时,平均在岗人数也得到减少。通过近几年减人提效多方面措施的持续推进,该矿人均效率实现逐年攀升,实际人均效率由2015年1260.156吨/人提高到今年de 1390吨/人,在岗人数也由2016年的6478人减少至现在的5528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用人少、效率高的生产组织模式。
  
优化生产方式
突出“减”字提效率
  今年以来,该矿以“减”字开篇,坚持减人提效总基调不变,积极探索以减增效生产模式,充分发挥新装备的优势,推广端头支架、超前支架和电控支架等采煤装备,推广掘锚护一体机、煤巷盾构机、单轨吊等掘进技术装备,优化施工工序,推广机械化作业,实现减人提效,争取效率持续提升。“一优三减”在优化环节方面的实施使该矿焕发了勃勃生机。
  ——采掘工作面实现机械化:以机械化装备生产替换人工作业,以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大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减少掘进工作面的作业人员数量;采煤工作面主要通过提升综放工作面综合机械化装备,提高综放工作面机采高度,优化开采工艺等措施,提高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减人增效的效果。
  ——掘进工作面从工艺改变。采用岩巷综掘机、转载机、干湿除尘系统等成套设备,提高综掘工作面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通过发展综合掘进机械化成套技术装备,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掘进成套装备智能控制水平,实现掘、支、锚、运平行连续作业,进尺效率大幅提高,掘进工作面人员有效减少。
  ——运输皮带集中控制。皮带输送机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在控制室内集中操纵,由1~2名工人来完成操作,有效减少岗位操作人员,最终实现全矿井皮带机远程监测、控制、管理一体化和人工巡检的新的系统运行模式,达到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
  
优化生产布局
突出“优”字立常态
  “优化生产步局的目的,就是要让工人工作更加放心、干活更加省力、环节更加安全”。该矿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对标创新,不断优化系统装备、技术工艺,破解了一系列安全生产难题,集约高效成为矿山工作常态。
  ——优化生产布局。确保矿井采掘平衡,加强采区设计审核管理,切实做到减水平、减头面。该矿为了延长矿井东部北条带开采服务年限,缓解矿井西部衔接准备,同时合理回收矿井资源,对十二采区西部进行了优化和十二采区南部剩余资源进行了整合设计;2018年2月采用8303大采高综放工艺初采,累计推进1090m,生产218万吨,平均月产15.6万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回风巷优化支护工艺上,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回风端头回采改用沿底板推进回采工艺配合两组大采高支架支护工艺优势进一步提升,不仅多回收了过渡段和回风巷的底煤,提高了工作面回收率,而且解决了回风巷沿上层布置后过渡区段顶板管控难题。 
  ——优化运输调整。通过对铁路与公路外运的优化调整,1~8月,铁路完成运输36万余吨。铁路运输相比公路效率更高,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也减少了有害尾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得铁路运输节能环保的优势进一步突显。
  ——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自行改造、制作、安装新增了8台设备,通过909#、910#、341#、342#、343#皮带机转载运输到末煤系统51#皮带机上,实现了煤粉和末煤的均衡掺配。块炭限下精煤通过393#刮板机、357#刮板机运输给入了19#、20#刮板机进行与末煤配仓。至此,配煤实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末煤煤质,年均可增收4200万元以上;该矿的配煤中心11年间始终致力于将煤矸石的回收,综合利用作为重点工作,围绕“吞渣吐金”的根本,将原煤与煤矸石进行合理配比,利用国内先进化验设备定时抽检原料与产成品,采用电脑编程、自动控制与监控全自动生产线配煤。
  ——优化劳动组织。通过现场调研合理确定井下劳动定员、合理调整检修班的工作任务及时间、制定避峰交接班方案等措施,大幅减少交接班期间的下井人员。
  
节能减排树新标
突出“绿”字走高效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两者如何相互融合,始终是该矿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的重中之重。该矿结合实际,积极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杜绝废气、废水、粉尘、噪声、危废以及固废的污染,始终坚持“零污染、零排放、高利用”的环保理念,致力于绿色开采,打造生态矿山,节能环保工作走在了前列。
  ——治理矸石山。矸石山一直是困扰环境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乌烟滚滚的矸石山变成绿树成荫的花果山,阳煤一矿先后对矸石山分两个区域进行生态恢复,治理表面积达200972.99m2。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已于6月30日顺利完工,有效地改善了大气质量,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治理供暖废气。阳煤一矿原有5个热风炉场地,共计15台4吨位热风炉给井口供暖。由于燃煤锅炉产生废气对环境影响比较严重,自2016年开始投资采用低温热管技术、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井筒加热系统,以及采用远红外线热风输送清洁能源技术替代燃煤热风炉等技术对风井供暖系统进行改造,通过优化供暖系统,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超低排放。
  ——治理煤尘排放。阳煤一矿选煤厂区域建设时间较早,挡风抑尘网、雨水收集池等环保设施已不符合国家最新环保标准。对此,该矿在原储煤场的基础上开建南、北两个全封闭储煤场,可储煤量达40万吨。同时,该矿投资兴建4万余平方米防尘网,对原煤台区域进行了整体覆盖,确保煤尘不对外散逸。
  针对选煤厂储煤场占地面积大、存煤多现象,每天公路外运平均约10000t,每辆拉煤车轮胎常年都带有部分煤泥上路。为了美化环境,一矿在储煤场出口新建冲洗轮胎系统。通过3台潜污泵分三  组对轮胎进行冲洗并进入三级沉淀池沉淀,形成闭路循环系统,保证了轮胎上路的干净美观。同时,引进两台新型抑尘雾炮机,对储煤场上场皮带落煤点区域进行精准抑尘。在6~50m水雾喷洒范围内高效去除或稀释煤尘,有效降低了落尘对职工健康的危害。
  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治污手段、防尘措施,有效从源头上遏制了大气污染,一矿在下大力治污、减排的同时,结合阳泉“创卫”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辖区进行了卫生大整治,旱厕拆除改造13项,老旧小区恢复治理17项,背街小巷治理12项,外墙粉刷1项,自建房拆除及覆土绿化3项,不仅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而且令矿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做实技术创新
突出“新”字做文章
  出台科技创新工作的改革举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高效通道……阳煤一矿为了保障系统优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安全高效开采,结合“五小”创新工作格局,不断组织开展矿井技术的优化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了企业提质升级。
  该矿王俊锡的“矸山钢丝绳在线注油改进”小发明,每年可节约成本9.8万元;运输工区原主任工程师张国辉的“三吨矿车改四吨半矿车”小改革,一年可多拉160多万吨煤,提升了运输能力,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享受省政府津贴、全国劳模任海平大师的“20吨电机车和新时速人车驱动大板改造技术”小设计,解决了驱动板集成电路损坏后不易维修的问题,每块节省1.4万元,每年节约成本至少70万元;选煤厂技术员王乐声提出的改造重介系统介质回收工艺小建议,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88万元……《一矿北翼新补皮带巷改造》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采高综放工艺技术研究及回风端头回采支护工艺的优化》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人荣获理论成果奖。一系列的小改革、小创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小文章”促成了“大手笔”。
  掌声应送给优秀人才,大奖应给予技术尖兵。这是阳煤一矿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重用科技创新人才的真实写照。
  该矿自“五小”创新活动开展以来,共征集“五小”创新项目4000余项,共有332项技术创新项目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产生经济效益1.5亿元,受到了上级工会和矿党政的高度评价。截至目前,全矿共评选出一等奖30个,二等奖60个,三等奖90个,在市总工会以上组织评选中获得特等奖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1项,制作实物模型15个参加省、市总工会成果展览,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水压切顶技术在回采工作面的应用》荣获阳泉市“五小”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TYA300型液压支架调移装置在安装工作面的应用》荣获阳泉市“五小”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五小”科技创新项目在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矿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每年矿行政拿出10~2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此项活动。
  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重才的诚意,阳煤一矿开创了一个人人各尽其才,个个争创优先的“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随着一大批“五小”创新成果的落地见效,科技创新的“智力”也成为推动企业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优三减”的不断优化,环境治理的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体职工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细则》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该矿安全生产标准化顺利通过了一级标准化矿井验收。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在安全生产大检查暨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中,该矿取得集团公司第二名的好成绩。
  如今,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一矿将继续弘扬第一精神、扛起第一责任、争创一流业绩的核心理念。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企业的第一保障,把安全发展作为企业第一责任、把完成生产经营指标创造利润作为企业第一中心、把优秀人才作为企业第一资源、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第一支撑、把改善民生幸福作为第一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集团公司党委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推进党建项目化管理、“三亮三比”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星级管理评价体系、智慧党建平台等蕴含时代特色的党建工作,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矿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指引、两手硬”及煤炭产业“减、优、绿”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落实集团公司“127”发展战略、“136”行动计划,只要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就一定能为集团公司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当好推动能源革命的排头兵!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