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去看破庙画破庙,那些修缮得很漂亮的古建筑我却不急着去画一画。我之所以会把画破庙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再不去画就有可能看不到了,一次错过很可能就是永远失去。它们等了我几百年,已经无法再等下去了,时不我待啊。”——连达
一个人,一支笔,千里独行手绘古建。连达,古建筑爱好者,定居大连的黑龙江人,这位不是山西人的行者,却比山西人更爱这片土地上的珍贵遗存,他用满腔热情和执着精神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手绘七八百张古建图。
寻访古建筑,为这些矗立了数百乃至上千年的建筑作画,是连达自1999年以来人生的主线,他更是为古建筑留下了生命气息浓郁的记录。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志荣说,“连达的书对古建筑专业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和了解山西古建筑的形象资料。”
的确,连达的这本《寻访山西古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古建艺术博物馆,书中收录了作者从2013~2015年间寻访晋东南、晋南109处古寺庙绘制的185幅写生画,以及十余万字的游记。书中的古建筑以单色画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古朴大气、优雅精致。一座座寺庙、碑亭、牌坊、戏楼、会馆、民居汇成了跨越古今的沧桑画卷。那些斗拱、直棂窗、普柏枋、阑额、雀替都篆刻着岁月的遗迹,似乎静静诉说着久远的历史。
中国有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代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晋南地区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这些古建筑有的保存地很精美,有的却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它们都在连达笔下顽强地矗立着,也许这是它们最后的画像。
书中有晋城人熟悉的府城关帝庙、玉皇庙,千年古刹青莲寺,高平的王报二郎庙、米山定林寺,陵川的礼义崔府君庙、崇安寺,沁水的嘉峰古镇、郭壁、窦庄古村落等等,全书185幅中,晋城的古建就占到了62幅。可能像我们这样土生土长的晋城人都没有连达了解地透彻,因为对古建知识的匮乏,即使我们身临其境可能也会捉摸不透、不明所以,那这本《寻访山西古庙》就可以为我们答疑释惑,甚至成为我们周末出游的地图。
这本书不仅为山西古建筑提供了极大的历史资料价值,作者的精神境界更是令人钦佩。从书中自述可以了解到作者探访过程之艰苦卓绝,如广胜上寺宁愿步行而上以表其虔诚,而画作之精细亦出自于其半天乃至一整天的跌坐苦工——为了画作“一次成形”,他经常在一座座破庙面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忘记吃饭,顾不上休息,完全陶醉于艺术创作带来的愉悦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连达住过10元钱一晚的乡村小旅店,为了省钱省时间,有连续20多天都仅用太谷饼充饥的记录。
没有谁给他安排这样的使命,这样存亡断续的工作,如果没人去做,这些古建可能沉入历史长河的漩涡当中,无从打捞,我们的子孙在提及的时候最多是字里行间的一些吉光片羽,无从触摸。连达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视角的山西,使更多的人能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认识到其中的独特和美好,在日益西化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我们应有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关爱自己身边的古迹珍宝,去发掘、去弘扬光辉灿烂的山西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