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9月03日> > 总第201934期 > C8 > 新闻内容
新闻作者:晋煤集团 刘爱萍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春,父亲去参观古书院矿展览馆。为了这趟“参观之旅”,父亲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剪发更衣、剃须净脸,再三打量镜中的自己,直到称心满意才出了门。阳光在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肩头和衣襟上调皮地打滚、跳跃,跟随他去赴一场隆重的约会。
  聆听古书院矿筹建伊始的艰苦历程时,父亲眉头紧锁,眼神里充满敬佩,凝望着“不怕榜上无名,坚信脚下有路”的企业精神时,父亲老泪纵横;注视着现代化矿井颁奖照片那一刻,父亲兴奋不已,激动得双手颤抖;站立在“改革转型正当时”的展板前,父亲久久驻足,思绪万千……
  回家途中,父亲回望着渐渐远离视线的展馆,一路缄默无言。走进家门,父亲从床下拖出一个大木箱,在井井有条的旧物中,捧出一厚沓泛黄的信笺。
  左边几封信的信纸泛着淡淡的黄色,经过岁月的洗礼,上面的字迹都已开始淡化。阳光透过窗台洒在书桌上,星星点点闪烁如金,父亲小心翼翼打开了爷爷写给奶奶的信:
  近来可好?从那天离家到矿上已俩月有余。我被分配到了教育科,负责文化工作。矿上的工人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大家都很能吃苦,干活也卖力,从不讲条件,只要工作需要干什么都行。环境很苦,没有正规宿舍,矿工们都住在民房里。工具不够,大家就一起想办法解决。挖土用铁锹、大镐,用荆筐装、扁担挑,最好的运输工具就是一辆小平车。工友们处得都很好,没人叫苦,反而还乐呵呵地编了一首诗:“天为被地为床,野菜瓜果作干粮,艰难困苦全不怕,我为祖国献宝藏!”
  煤矿刚建好,时间紧、任务大,我们干活时间一般都在10个多小时以上,但大家热情高得很,没有一点怨言。为了任务、教育都不耽误,我们白天在矿上上班,晚上上文化课。
  我住在南面第四排的平房里,地势比较低。水龙头在中间平房的两头,我们喝水、洗涮都在那里。现在天已经冷了,有时候早上起来水龙头冻住了,放不出水,大家就找来废木头劈开,在水龙头旁边烧,烤着火说着闲话,烤一会儿就有水了。你不知道,大家在这儿排队接水是常事,热热闹闹地开着玩笑,也不生分。
  我这边你不要担心,在家里你要照顾好自己,不要累着,我忙过这段,放假了就回去……
  父亲将爷爷的信轻轻装回信封,又抽出了他寄给母亲的信。我的好奇心像窗外的阳光般迅速攀升,迫不及待抽出了信笺:
  燕儿,最近一切可好?
  首先我要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们古书院矿被煤炭工业部正式命名为“现代化矿井”了。这个荣誉的得来是相当不易的。消息一传来,我们都高兴坏了,拍手欢呼,互相拥抱,比结婚都兴奋。
  想起上次这样的场景是在一年前。那时第一套高档综采设备上马,我们84人组成第一支青年综采队,仅仅用34天就顺利完成了这套“洋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成功的那天,你想象不出我们有多兴奋,不亚于奥运赛场上夺冠,负责关键技术攻关的小刘和老李激动地抱在一起直抹眼泪。可是当年10月,煤炭工业部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样板矿的名单中,古书院矿却榜上无名。我们决定以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矿、王庄矿为榜样“自学成才”,“不怕榜上无名,坚信脚下有路”的志向从那时起在每个古矿人心里开始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
  燕儿,作为同行,我相信,你能理解我的心情。所以,我回家的次数少了,假期也短了,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牺牲,而是所有人都在牺牲“小家”为“大家”,你想,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投产当年,我们青年综采队原煤产量就达110万吨,机电完好率达到部颁标准,工程质量一级品率100%,一举成为全国综采冠军,产能也从90万吨一路不断攀升,成为全国煤炭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并通过了联合验收,古书院矿被煤炭工业部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现代化矿井”!
  燕儿,你和全家一定也为我们高兴吧?看到这些荣誉,你都想不到,我和工友们有多自豪!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作为家属,我从心里感谢你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咱家和你,我亏欠的太多,等假期到了,我回家好好补偿……
  在泛黄的信件中,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眉头里紧锁着他与老矿旧日时光的亲密对话;滑落的老泪中,凝结着他与那个年代细诉衷肠的温暖;颤抖的指缝间,还保留着那块得之不易的荣誉奖牌的温度;飘飞的思绪中,父亲看到了几十年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老矿工们的笑脸,看到了一群又一群正青春的晋煤人高呼着“不怕榜上无名,坚信脚下有路”的口号,融入改革转型的浪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