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8月06日> > 总第201930期 > C8 > 新闻内容
传承好家风
新闻作者:晋能集团左权盘城岭煤业 刘永红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良好的家风是一种家庭美德,更能感染一代又一代人,保持家庭和谐,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我爷爷起,我们家就秉承了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一心为公的革命奋斗精神,热爱党、心系集体,永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始终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遵循的根本原则和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良好风尚。
  我的家乡坐落在太行山中段左权县的一个小山沟,在儿时的记忆里,村子土地贫瘠,全村仅有200余口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生活单一,仅仅依靠谷子、玉米、高粱这些农作物来维持生活,遇有干旱、雨涝、霜冻等自然灾害,村民们一年下来几乎还得饿肚子。
  爷爷名叫刘马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五、六十年代,在那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岁月中,由于爷爷肯吃苦、爱劳动,表现积极,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逐步挑起了生产队队长和村支书的担子。为了解决全村人的温饱问题,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贫困,爷爷带领全村人起早贪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开山凿坡、治沟平地,修造梯田、改良土壤,修筑水库、水渠,使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种上了小麦、水稻,乡亲们慢慢地吃上了白面、大米。根据家乡的土壤气候,在爷爷的号召下,村里大量栽植经济林和种植药材,以此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爷爷膝下有3个儿子,父亲是长子。在那个“人定胜天、大干快上”的年代,保证村里的劳动力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为此爷爷从自家做起,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带上干粮,领着3个儿子到了修田筑渠的工地现场,傍晚又是月上树梢时才回家。他经常教育父亲和叔叔,党给了我们幸福生活,就不能忘记党的恩情,吃水不忘挖井人,只要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为人民服务,群众就会永远拥护你。
  铁锤、铁锹、扁担、箩筐、锄头是爷爷那个年代人最基本的劳动工具,凭着他们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弯曲的脊梁和有力的双臂,以大干苦干精神创造了劳动财富。几年间,乡亲们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纷纷称赞爷爷是一位心系群众、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日复一日的忘我劳动使爷爷积劳成疾,55岁就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故土和深爱的父老乡亲。1972年5月10日,《山西日报》第一版以“操心操在路线上——记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好干部刘马年同志的模范事迹”为题刊发长篇通讯,宣传报道了爷爷的先进事迹,树立了“农业学大寨”的样板和标杆,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了我省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之后,他的事迹被编唱成曲,在左权县乃至周边地区广为传唱。
  在爷爷的熏陶教诲下,三叔立志从军报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父亲一步一个脚印,从在村子的磨房为乡亲们提供米面加工服务,到公社农场驾驶拖拉机种田搞运输,再到乡政府任农机管理员,在20多个年头里,他吃苦耐劳,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发展壮大全乡农机事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自己10岁左右时,每逢春耕春播、秋种秋收时,一两个月都见不到父亲的影子,母亲总是说父亲忙,和叔叔伯伯开着拖拉机去外村耕地或收割,直到自己后来长大后才明白了农业“大会战”的道理,也由此对以爷爷、父亲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敬意油然而生。
  自己参加工作后,常挂在父亲嘴边的口头禅就是:“要学习你爷爷一心为公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教诲一直萦绕在耳边,激励着自己在不断拼搏努力。前些年因人事调动到了煤矿工作,几年来自己始终牢记家教、家训,不忘入党初心,和同事们一道共同克服困难,积极投身到煤矿建设发展的宏伟事业中。为保障安全生产、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更不知舍弃了多少次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和同事们的拥戴,也因此成为了一名职工群众信任的领导干部。
  今后,我将踏着前辈的足迹,把良好的家风延续传承给下代人,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一个小家庭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