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片
晋能集团长治三元中能煤业于2015年5月正式投产,证载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井田划分为四个采区,现布置两个采区,主采3#煤层,煤种以贫煤为主,局部区域为贫瘦煤。对于晋能集团长治公司而言,中能煤业的产能并非最大,但它已成为一颗名副其实、璀璨夺目的“太行明珠”! 位于长子县慈林镇五里庄的中能煤业,抢抓2016年以来煤炭市场不断向好、政策红利释放的发展机遇,精心组织生产经营,全力打好安全、环保、稳定“三大”攻坚战,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成为推动晋能集团长治公司和长子县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 安全为先是中能的“第一要务”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但中能煤业却始终怀着一颗平和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各项工作——关键之处就在于,中能煤业从建矿伊始,就把安全生产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笑看煤炭市场风云变幻,坚持安全生产的决心却始终如一。
2018年以来,中能煤业坚持以深入推进“136”安全管理模式为主线,以全面落实“333”安全举措为抓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在强基固本上下功夫,着力筑牢安全生产根基,持续创造安全作业环境,实现了安全管理的系统推进和全面提升,为矿井实现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安全质量标准化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名称变了,但中能煤业坚持以标准化动态达标为目标,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创建安全高效矿井的决心和信心却从未改变。他们持续加大创建力度,从学标准、抓质量、创“精品工程”入手,以现场、班组、岗位安全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三个七步法”、井上井下两个班前会、班评估等工作,不断加大现场管理,实行了基础台账与记录的动态检查,促进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2018年,中能煤业大张旗鼓反“三违”、旗帜鲜明抓“三违”,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根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阔步前进的征程中,中能煤业把目光盯向了制度建设和安全责任体系的建立健全上。他们勇于向内查不足、找短板,积极完善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分级分类考核和“一考双挂”的《安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印发了《安全生产问责制度》,健全了内部安全生产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落实。
同时,按照源头治理的原则,中能煤业在严格落实周三地面巡查、周四“安全活动日”制度的同时,还全面开展了安全风险排查、辨识、评估工作,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重大风险分析研判报告;从工序流程标准化入手,中能煤业在51个一线岗位推广了岗位工序流程管理办法,有效杜绝了窝工、怠工现象,进一步规范了员工安全行为和作业标准,切实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入手,中能煤业修订完善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从安全培训教育入手,中能煤业已经全面开展了以“讲”和“问”为主要形式的交互式现场培训,把周一确定为各厂队培训日,并由技术员备课授课,有效提升了广大职工的技术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
在涉及到安全生产的人、机、物、环四要素上,中能煤业审时度势,深刻把握晋能集团和长治公司关于“三基建设”的新要求,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补短板,把安全工作的重心向“一头一尾”管理上聚焦,不断推进“三基”建设向深层次发展,全面推行了“一对一、点对点、结对子”培训机制,施行每个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培训,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全员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人员素质,实现了安全管理水平提档升级。
2018年,再次实现全年安全生产。中能煤业执行董事、总经理孔祥义说:“我最关心的只有是否实现了安全生产。只要安全生产的既定目标实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技术创新 护航企业效益增长 虽然中能煤业基础较好,井田内无小窑,但全矿基本属于带压开采。从投产至今,中能煤业正面临着井下地质构造复杂、顶板管控难度持续加大、瓦斯和水治理困难等情况。对此,中能煤业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点,狠抓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路子,有效地保障了企业产量、效益的同步增长。
在顶板治理方面,中能煤业安装了电子离层仪及矿压监测系统,对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参数传输;采用岩层钻孔探测仪掌握顶板岩层变化情况;针对工作面顶板破碎、煤壁片帮和过断层等关键工序及环节,采取了综合措施以补强支护,保证了采掘工作面的有序推进。
在瓦斯治理方面,中能煤业在做好瓦斯日常管理的同时,重点对回采工作面实施本煤层预抽和高位裂隙带抽采;开展了筛管防治软煤层钻孔塌孔、顶板走向长钻孔技术研究,设计了顶板高位钻孔抗压封孔装置,应用了钻孔施工可视化装置,有效保证系统稳定可靠。
在防治水方面,中能煤业采用了“一查一震二电一钻”的模式,对一、二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查明了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采用了瞬变电磁勘探技术探明井下水情,引进了钻孔轨迹探测仪,提高了钻孔精度。
在机电运输方面,投用了无轨胶轮车、单轨吊,建成了胶轮车转载硐室,减少了小绞车数量;对胶带运输机进行了变频改造,优化运输系统。
几年间,中能煤业坚持与科研单位合作,大胆将顺槽掘进改为沿煤层顶板掘进,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实测规律研究、巷道稳定性及煤柱合理尺寸确定研究、危险区域分类评价研究、煤壁片帮防治技术研究。采取现场地质条件调查、煤岩物理力学试验等有效手段,掌握了大采高工作面来压规律等关键技术。
此外,在持续开展“五小”竞赛活动的基础上,中能煤业对各厂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厂队每月实施两项技改,且纳入月度考核,此举激发了全矿全员创新创造活力。目前,已有600余项“五小”技术改造项目成功应用于生产中。其中,防止煤矿主井直流提升机过载提升的方法获发明专利;一种矿井安全门、一种液压拔轮器、一种智能闸间隙保护装置、一种液压油箱制冷系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其他获得“五小”竞赛奖,或技改效果好的项目有掘进机机载超前支护改造、大采高工作面远距离注浆钻机制作、电气列车的平板车改造成自移式旱船、罐笼提升自动卷帘装置、水仓栅栏门开闭控制局部通风机自动开停装置、掘进工作面自移式皮带机尾改造、生活水处理站MBR膜在线清洗能力提升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安全系数。
下一步,中能煤业将不断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力度,不断适应当前工作面地质条件,进一步提高回采效率。为了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实现电气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中能煤业还将购置一套供电系统远程控制自动化设备,用技术作为保障,以此来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通过不断强化技术支撑能力,中能煤业正在努力为职工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安全的作业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技术攻关能力,用技术支撑走出了一条更安全更高效的强企之路。
聚集环保 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在强化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能煤业也有自己的充分考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动摇,并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到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为了强化做好矿井水处理,中能煤业坚持完善矿井水处理系统提标改造工程,对矿井水实施了深度处理,实时监测水质,使深度处理后的矿井水稳定达到地面Ⅲ类水质标准,大部分用于井下生产、地面绿化和消防,少部分达标外排,顺利办理了《排污许可证》。
对于矸石治理,中能煤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对龙泉山原矸石堆放场进行了恢复治理,几年来累计种植绿植1.5万余棵、草坪2.8万平方米,总绿化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并顺利通过了环保部门的验收,向园林式矿井又迈进了一大步。
在燃煤锅炉面临彻底被淘汰的当下,中能煤业投资910余万元,在锅炉房新安装15t燃气锅炉一台;对澡堂和铁路装车信号站安装了高效节能环保的空气能热泵,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较之前用罐装气降低了费用,彻底告别了燃煤锅炉,进入了绿色环保的燃气供暖时代。
随着精煤的运输方式由公路转为铁路,中能煤业的精煤入洗量和销售量也越来越大,而伴随着中煤和矸石的产量也越来越多。中能煤业想到的办法之一是要在工业广场南墙外约120亩的土地上建设一套产品煤储装运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环保要求,更是积极响应晋能集团战略发展的要求。按照中能煤业的规划,在矿井未来产能提高的基础上,除了大力加强洗选,预留了向新建煤仓输送精煤的皮带安装空间,可以实现直接储存和装载精煤,也就等于是变更成为了一座精煤汽运装车站,使得运输装车效率提高。
随着国家、省、晋能集团对环保的充分重视,中能煤业已经在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截至目前,中能煤业对矸石山治理工程累计投资885万元,对矸石场区进行了绿化,矸石山生态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购置燃气锅炉全部取代燃煤锅炉,基本实现了二氧化硫、烟气颗粒物零排放;把职工澡堂的热源改造为空气能热水器,不仅节能效果明显,而且无废气排放,实现了零污染。
而在村庄搬迁和塌陷赔偿方面,中能煤业也充分明示了晋能集团省属骨干企业的那份担当和使命。比如在付家庄搬迁和塌陷赔偿工作中,中能煤业充分依靠当地政府,主动工作,坚持定期勘察采空区塌陷情况,提前与乡镇村政府沟通,提前到村民家走访,防止矛盾激化,保证了压煤村庄搬迁、塌陷地补偿等工作地有序推进。在土地塌陷补偿上,中能煤业一、二采区造成土地塌陷共涉及到两县四镇十三个村,塌陷面积共计5306.588亩。经过持续9年多的费用、技术投入,中能煤业正在坚定不移地实现企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对于中能煤业来说,这一天并不遥远。
东风正劲,抚拂新绿遍野;旭日蒸蒸,照应前行疾步。如今的中能煤业,新格局不断完善,新动能持续奔涌,新优势加速形成,这个能源舰艇将继续在上党大地上扬帆破浪,大展宏图!
|